打开APP

创新或是噱头?细数汽车上的那些黑科技

3月18日,领克05限量版正式开启线上预售。吉利宣称该款车型搭载智能座舱车规级指纹识别功能,这是首次商用车载指纹方案。驾驶者只需要轻触中控屏幕下方的指纹键识别身份,后视镜角度、座椅位置、灯光、空调、仪表显示、车辆安全与系统设置等即可自动同步至本人的习惯设定。

55.jpg

科技创新正让汽车变得更聪明,更懂我们。而且,在21世纪消费者的眼中,汽车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代步工具,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毕竟,人们现在完全可以在车内办公、娱乐、休闲、聊天,而不借助任何其他工具。

事实也是如此,科技创新让人们更好地探索汽车,汽车上的“黑科技”层出不群,而且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甚至可以说,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汽车身上如果没有一点黑科技的气息,主机厂似乎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简单一点的如通过手势打开某些功能。车辆可以根据手势听从指挥,通过识别不同手势动作,让驾驶者在驾驶过程中轻松控制导航和信息娱乐系统,可快速静音及音量调节等。

55.jpg

难一点的比如特斯拉的智能召唤功能。这一功能登场时曾赚足了眼球,在很多人眼里只要打开手机软件就可以让车自动开到身边,听起来确实是非常炫酷,非常厉害的。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噱头罢了,毕竟无人驾驶技术并不成熟。要想成功召唤车辆还需视路况而定,特斯拉推出的这一功能并不适用于所有路况。最令人担忧的是,这项功能容易造成事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能否使用确实值得深思。当然,被认为是噱头的不止特斯拉一家,还有另一个被称为“透明A柱”的黑科技。最近,哪吒汽车推出哪吒U,并将“透明A柱”作为一大卖点。不少消费者觉得这一设计不仅炫酷还解决了车辆使用过程用的视野问题,但也有部分消费者认为这只是个噱头。

其实,消费者的这种反应是很正常的。每一款产品、每一个新技术问世时并不总是完美的,瑕疵总是有的。由于技术不成熟带来的大瑕疵势必会影响产品的使用,会让消费者降低对这种黑科技的期待,会产生质疑。是不是噱头在短期内还无法得出结论,只能交给时间来鉴定。

但也有一些黑科技产品和技术已经经受住了考验,得到普遍应用。

55.jpg

比如远距离控制汽车。利用手机软件,实现手机与车机的连接,车主通过手机就可掌握车辆位置信息,查询控制车辆状态。可以远程启动车辆,提前座椅加热、打开车内空调等。尤其是在夏冬两季,远程开关空调或座椅加热,有效避免了在车内暴晒或者冰冻的尴尬,受到了不少车主的欢迎。

还有生物识别系统。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利用人体固有的指纹、脸象、虹膜等生理特性和笔迹、声音、步态等行为特征,实现对车辆的控制,文章开篇提到的领克的指纹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其原理与手机上的指纹识别、面孔识别同理。

此外,还有一些已经提出来但还没有实现量产的汽车黑科技应用。

55.jpg

去年CES电子展会上,博世和大陆两大全球Tier 1巨头分别推出虚拟遮阳板和透明引擎盖技术。博世的虚拟遮阳板解决了刺眼阳光和遮挡视线的矛盾,提升了行车安全。该技术利用透明液晶显示屏与车内监控摄像头作用,通过识别驾驶员眼部位置和眼皮运动,运用智能算法分析位置信息,根据阳光或其他光源透过挡风玻璃射入驾驶员眼睛的路径,调暗显示屏上的相应部分发挥作用,同时不遮蔽驾驶员视野。

而透明引擎盖技术则通过360°全景影像系统实现。据了解,该系统由四个摄像头和一个电子控制单元构成,通过智能图像处理算法可重构车辆下方的图像,并将所遮挡的区域精准清晰地投射到车内中控屏上,以便驾驶员可以看到下方被遮挡的实景和障碍物。

目前,这些技术还没有实现量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均具备可能量产的条件,说不定哪天在街上就看见搭载这些技术的汽车了。

车辆网的出现让汽车拥抱互联网,也让汽车向智能移动设备进化,越来越多的黑科技出现在汽车上,并受到人们的欢迎。

谁能想到,曾经科幻电影里的镜头竟然都变成了现实?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王玉琴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2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