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巨头逐鹿新基建:BAT三足鼎立,华为鸿蒙显野心

时代的一粒灰,有时候掉下来却是不可承受之重。

2020年开年,正当举国共度春节的时候,一场疫情彻底把中国的经济带入了冰冷的寒冬。

然而出乎很多经济学家的意料,疫情之下第一个走出阴影的居然还是中国。到了年底,中国八大港口都快进入“没有集装箱可用”的境地,原因居然是因为中国产品的出口速度太快,轮船公司连调运集装箱的时间都来不及。

12月28日,探月飞天归来的返回舱,因其代表的意义而成为了2020年中国收尾的亮色。这个返回舱中装着人们魂牵梦绕的月壤,以及一枚特殊芯片。

芯片里是一首抗击疫情的歌。

在返回舱落地的时候,北京航天城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无语凝噎。老人唯一能表达自己情绪的是眼角微微颤动的皱纹,以及停不下来打拍子的双手。

几乎就在同一天,上海微电子被曝出正在制造中国28纳米光刻机的消息。此前在央媒采访中,上海微电子副总经理陈勇辉曾表示:“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默默研发光刻机,只不过之前没人关注罢了。”

……

这些事件只是中国在2020年摆脱疫情困境的一个缩影,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无一例外体现着科技对于中国经济的推动力量,科技成为大国重器,其中“新基建”已被写入政策文件,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当然,围绕着新基建展开的技术看似离普通人非常远,此前国内科技巨头们提出的“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概念也让人不易理解,但如果细数的话,其实每个人在2020都或多或少被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技术所围绕,而且都看到了新技术带给自己不一样的变化。

也许在不远的未来,2020年会因为年初和年底的两场“变局”,以两个极端的形式被载入史册。

而那些由科技巨头带来的基于企业生产、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新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这个时代。

重新想象腾讯

2020年,当提及腾讯时,人们不再第一时间想起微信,而是另一个几乎是职场人必备的App,那就是几乎可称作“2020年互联网奇迹”的腾讯会议,而这只不过是腾讯“产业互联网战略”的一个实际体现罢了。

2018年,当马化腾提出“产业互联网”这个新名词的时候,人们质疑最多的,就是腾讯的业务如何跟实体产业发生关系。

由于当时推进速度较慢,产业互联网在战略和决策层面的定义较为“抽象”,这让很多人无法理解或想象。因此,在2019年就有媒体断定,腾讯产业互联网是一个TO B端的生意,而且离普通大众应该很远。

谁曾想,当2020年的疫情发生后,几乎在一夜之间,腾讯会议就让这个概念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腾讯会议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7月,其负责人吴祖榕在接受腾讯新闻采访时,曾表示当时并不清楚项目的前景,部门给配备的团队规模最小,一开始只有7.5个人。“我们只是想把最核心的功能模块做出来,看看在内部能不能得到公司支持。”

说实在的,一直在做TO C端业务的腾讯,对这个纯To B的在线产品的重视程度也没有那么高。直到2019年5月,腾讯会议发布0.94内测版本,配属的技术人员也只有10.5人。彼时,腾讯云也仅投入了1.5个后台开发人员,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搭建起整个后台系统。

这几乎就是腾讯会议前期投入的全部资源。

2019年12月25日,腾讯会议正式对外发布,当时吴祖榕给团队定了一个小目标:希望在2020年底,腾讯会议的DAU(日活跃用户)可以达到5万,“我们觉得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成绩”。

但谁都没有想到,一场危机的突袭,彻底改变了事态的发展轨迹。腾讯会议正式对外发布后的1个月,武汉封城,疫情形势日益严峻。

在武汉封城第二天,腾讯会议发布公告,面向用户免费开放100人不限时会议功能。此后,继续扩容,免费开放增加至300人。大量用户陆续涌入平台,使腾讯会议在短时间内迎来用户的爆发性增长。

“我们整个系统是应对5万DAU的能力设计的,但是短短几天我们的DAU就突破1000万,接着几个月后就突破一个亿。”吴祖榕曾对媒体回顾道。

而腾讯会议的爆燃增长,实际上是腾讯产业互联网战略,在特定时期被用户意识到价值之后的一个反应。

毕竟,当人们习惯线下会议的效率,习惯面对面的交流的时候,像腾讯会议这种纯线上的工具和手段,必须通过长期的培训和教育才能有市场的拓展。

但在疫情时期,人们突然发现,利用好这些线上工具,即使所有的员工远在千里,依然可以共同协调完成必要的工作。

“腾讯会议+企业微信”,成为抗击疫情期间很多中小企业老板的第一选择。而在疫情逐渐稳定之后,这些老板也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依然能较大范围地节省成本,尤其是办公成本的开支。

图片

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一方面,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的商业地产,尤其是写字楼空置率不断上升,甚至有很多公司干脆将办公室一退了之;另一方面,已经被2019年国际市场“判了死刑”的共享办公,却在2020年奇迹般浴火重生。

原因就在于依托腾讯搭建的在线办公体系,各个中小企业的老板突然发现自己能灵活地使用办公空间,最大范围降低自己的用工成本。

如今看来,腾讯会议的成功正体现了腾讯产业互联网战略的实质,也让外界重新认识腾讯的TO B能力。

正如在2020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现场,马化腾通过一封信阐述了腾讯对数字经济本质的认知一样——腾讯的未来在于“借助‘数据’这一新兴的生产要素,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链条的改造,把产业链、供应链,逐步嵌入到开放的产业互联网中,我们就有可能打通C2B,实现从‘消费服务’到‘生产制造’的智慧连接,从‘智慧零售’到‘智能制造’到生态协同。”。

因此,这两年在很多人看不见的地方,腾讯投入了巨大资源和能力去建设互联网服务产业的基础设施和能力。

根据媒体报道显示,过去两年腾讯和合作伙伴一起,从数字技术供给、解决方案打造和企业成长三个维度,逐步构建起产业互联网的开放生态。通过这个产业开放联盟,腾讯与8000多个合作伙伴一起,共建形成了300多项联合解决方案,市场营收已达到百亿规模。

此外,腾讯还通过“千帆计划”,打造和连接SaaS生态。目前,腾讯已和微盟、金蝶、法大大及销售易等50多个头部SaaS厂商通力协作,推出了覆盖办公协同、人事管理、工商财税、生产研发、供应链管理和精准营销在内的多场景解决方案。

简而言之,在产业数字化生态平台的建设上,现在腾讯已经实现了集群化发展,并加强了多个产业的生态协同。

这也是为什么在2020年年末,马化腾又提出腾讯的“产业互联网”将转型成“全真互联网”的缘由。毕竟,服务整个产业的基础设施框架搭建已经完成,腾讯即将探索如何将自己庞大的TO C端的营销能力,与已经搭建好服务企业的技术基础相结合,实现从产到销一体化的数字链路。

如果这个设想真能实现,那么腾讯的未来将与中国互联网下一个进化阶段紧密关联。

阿里加速“智造”

在企业互联网服务市场,谈及腾讯就必须谈及阿里。与腾讯一门心思为产业化互联网搭建基础设施的战略不同,阿里对于企业化互联网服务的定位更加聚焦。

在阿里内部,他们把这样的工作称作“工业互联网”,其核心是“工业”模块的数智化变革升级,也就是通过制造端的设备管理服务、生产过程管理与企业运营管理等部分的互联网化升级,打造适应新形势的工业集团化生产技术。

这中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2020年9月,阿里推出的“犀牛智造”。

“犀牛智造”是阿里在“新零售”战略后提出的“新制造”战略的一个载体。所谓“新制造”,就是实现从“需求”到“供给”,通过消费洞察“按需生产”,以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柔性化、快速生产。

“犀牛智造”CEO伍学刚对「探客Tanker」表示,“犀牛智造”的最终目标是具备“从5分钟生产2000件相同产品,到5分钟生产2000件不同产品”的能力。

事实上,“犀牛智造”是淘宝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产物,这也跟阿里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战略一脉相承。

当前,服装行业有两大痛点:一是提前生产多了卖不掉,库存带来的浪费占到全年销售的20%到30%,一不小心就败给了库存;二是临时生产的小单、急单没有工厂愿意做。

这种情形在原有线下消费占主流的市场体系中还体现不出太多的危险,但在电商平台成为服装企业销售主渠道的当下,如果小单急单没有办法去处理和库存高企,必然会要了一家服装公司的命。

“1000件以下,没有工厂愿意接单”“提前2个月备货1万件,谁能保证到时一定能卖掉呢?”“眼看着卖爆了,却无法及时追单。”这些困难不时地出现在淘宝中小商家的眼前。

这也是为什么阿里要上线“犀牛智造”的重要原因。

不妨来看“犀牛智造”要如何改造传统服装厂:在需求端,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从电商平台数据中分析消费需求,在生产前为品牌商提供商品设计建议销售预测,让“按需生产”规模化实施;在供给端,通过工厂“智慧大脑”调度、物联网布局,让生产线具备极度柔性制造能力,一条生产线可生产出不同的衣服,并且能快速转换款式。

“我们‘犀牛智造’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从服装产业切入新制造,做到了‘100件起订、7天交付’,实现‘定制服装批量化生产’。”伍学刚对「探客Tanker」说道,他认为这其实就是阿里工业互联网化战略第一个阶段的体现。

图片

当然,所谓的工业互联网化战略,也不仅仅被阿里应用于服装生产上。

2020年6月9日,阿里云在2020云峰会上正式发布“云上春雷”计划,升级阿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阿里云将在未来3年新增100万家企业上云,培养1000家行业服务商,助力10000家工厂完成数字化改造。

2020年7月17日,阿里云宣布与机械工业九院达成战略合作,将联合开发首个自研的汽车工厂智能制造全套方案。据透露,双方一期合作研发的车间智能管控平台具备毫秒级的生产设备数采能力,借助阿里云数据中台构筑起真正的“数字孪生工厂”。

2020年11月13日,运动休闲品牌斯凯奇(SKECHERS)宣布与阿里云达成合作,加速数字化升级。阿里云将帮助斯凯奇建立更灵活的渠道策略,让库存处于动态平衡,从而提高各渠道的周转率、售罄率,降低缺货带来的损失,保证销售最大。

……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兼CEO张勇曾表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如何让企业生产的过程升级,发生本质的化学反应”。

“过去十年我们共同拥抱互联网。今天拥抱不够了,拥抱是物理接触,今天需要全面融合到互联网,融合到数字世界当中。”张勇表示,在他的设想中,阿里的商业操作系统将为企业输出一整套的数字化能力,而非提供单一工具。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是马云的初衷,也是整个阿里的信条。也许工业互联网战略的逐步落地,会让这句话最终变成一个现实。

百度迈向造车之路

跟阿里和腾讯为企业搭建泛基础设施和平台不同,BAT中的最后一家——百度,在企业互联网服务方面,遵循的是“定点深入”的战略。

2020年,百度围绕自己的核心优势,重点在两个方面提升了服务企业及客户的能力。

一方面,百度围绕搜索引擎进行了产业化服务的升级。在这些年完成了完善内容生态布局,由信息连接到服务、商品连接后,百度将走向发展的下一阶段,即帮助其他企业更好地链接。

所谓“更好地链接”,是基于用户搜索场景的不同,百度不仅可以提供基础的图文信息,还能提供相应的营销服务。

在2020年,由于巨大的用户数据、广泛的企业连接及便捷完整的营销连接工具,使百度成为“超级公共营销平台”。

数据显示,百度系App用户规模超过10亿,智能小程序月活跃用户超过5亿,好看视频日均播放量超过30亿……百度能够广泛触达更多数字“生活者”,且可信赖、可依赖,与此同时,其还能够深度留存用户,并与之建立紧密连接。

而其中知识直播是百度精心构建的、吸引用户留存以及增强企业连接性的重要工具。

疫情期间,百度推出的“武汉赏樱直播”是最出彩的一场直播。因为百度有搜索场景,当用户去百度搜索武大樱花以及相关景点时,就自然地被引入直播中,因此使“武大樱花”搜索热度环比上涨76%。同时百度地图放置了赏樱入口,与用户导航场景结合。

想象一下,未来你在百度地图搜索一个景点或者企业,就可以“云观景”或者云参观。如果企业的服务能在互联网上具象化地展示,就必然会将用户“从种草到决策”的链路做到最短。

图片

百度企业化服务的另一个方面,是它一直聚焦的车联网。在这个领域,百度的步伐是所有平台中最快的。

2021年1月11日,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宣布与百度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成为百度电动汽车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百度也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吉利控股将成为新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百度表示,新组建的百度汽车公司将面向乘用车市场,将着眼于智能汽车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服务全产业链,利用Apollo的自动驾驶能力及在汽车智能化领域长达8年的经验,重塑智能汽车产品形态。

这既在很多人的意料之内,又在意料之外。

毕竟,百度自2013年开始研发自动驾驶,目前Apollo获得测试牌照总计近200张,其中载人测试牌照达120张,测试里程超过700万公里,有着极其深厚的数据积累。

而在第二届Apollo生态大会上,Apollo发布了乐高式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助力车企打造个性化的智能汽车,其中Apollo智驾将L4自动驾驶能力降维释放至AVP+ANP。

不同于行业方案仅支持高速和城市环线,ANP还可以在城市道路使用,而且经过了百度自动驾驶车队大规模的验证,比市场上零散的辅助驾驶体验要更安全、更完整、更流畅。

此外,ANP在整个环境建模上融合了高精地图。Apollo采用的高精地图,对环境的认知更加准确。通过融合既有历史的经验信息,和实时探测的信息,可以更好地对环境建模,对于动态的各种因素结合的场景会有更好的处理措施。

目前,Apollo智驾已开启大规模量产,威马已经启动AVP量产并即将上市销售;广汽、长城和威马也正在推动ANP上车。未来3-5年Apollo智驾产品预计前装量产搭载100万台。

百度Apollo智能车联始终保持着行业第一的成绩,合作汽车品牌有70多个,合作的车型已达600多款。小度车载已经伴随中国1500万智能汽车车主,累计行驶超过了156亿公里。

这意味着,很多新造车势力的智能车机系统背后都有百度Apollo智能车联的身影。

从这个角度看,最起码在车联网和数字化营销的领域,百度已经形成了服务企业的新生态,而这对于寻求“下一个十年发展通路”的百度来说异常重要。

华为鸿蒙的野心

事实上,除了BAT在产业互联网、新基建等领域各自发力,2020年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华为,也在悄然间进行着一场从消费电子产品向工业互联网转化的变革。

2020年12月,最激动人心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依然是华为发布的,只不过这一次华为并没有端出新一代的手机,而是拿出了很多人都翘首以盼的鸿蒙2.0操作系统。

这一套从底层联通基于物联网和5G的操作系统,一经面世就引起了众多的关注。但跟很多自媒体探讨其与安卓哪个更好用的过程不同,华为内部其实对这一套操作系统最看重的地方,实际上是在工业互联网方面的应用,这也是华为鸿蒙最大的“野心”。

2020年,在布鲁塞尔的一场通讯产业圆桌会谈上,华为公司负责人曾表示,鸿蒙操作系统不是主要为手机操作系统设计的,而是主要用作工业系统。

事实上,早在2019年6月下旬,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采访时就披露了鸿蒙操作系统的一些细节:鸿蒙的产生并不仅仅是为了手机,而是为了物联网,比如自动驾驶、工业自动化。

图片

根据华为方面的披露,鸿蒙操作系统第一特点是时延超低,可精确至毫秒级到亚毫秒级,第二个特点是极安全。

“华为的鸿蒙出来以后,对很多工业智能化机械是一个重大的利好。”一家从事智能机床系统定制的公司负责人李斌对「探客Tanker」表示,他非常看好鸿蒙的前景,如果能确认应用于工业级的机器底层作为操作系统,将解决很多在现有情况之下的车间设备整合上的重大难题。

“我们说工业互联网,很多的时候是希望能实现‘无人照顾’,或者是少人照顾的机器自动化生产。而现在虽然有很多智能化车间的出现,但一般情况下都是要采购同一个厂家的不同体系的设备才能实施。如果从多个厂家来采购的话,厂家不开放底层系统的代码和操作程序,你无法及时去跟这些设备交换数据,也就无法实现整体无人看管的智能化生产,只能安排一台机器一个人‘站桩式’的智能化。”

李斌公司的核心产品是一个电脑棒,他通过树莓系统搭建一个小型的电脑,并将其置于稍微大一些的U盘体积的空间内,然后为每一个电脑基于linux做了一套简单操作系统。

“实际上,相当于我给每一个精密机床或者工控设备加了一台电脑,然后利用无线局域网将所有设备的数据统一通过这台电脑传输过来,组网实现伪智能化。”李斌说道。

而他已经测试过华为的鸿蒙系统,认为这套系统非常容易被编写进数控机床、精密机械的操作底层,真正成为这些工业生产基地的操作系统。

“如果这一天真能到来,我们根本不用再去做什么硬件上的开发,只要基于整个鸿蒙的系统进行模块化的接入,就能简单的实现不同厂商的各种设备,在同一个体系之中的协调化生产。”李斌说道。

在李斌眼中,华为这样层次的科技研发,很可能会推动工业互联网的最终落地。

结语

放眼全球,中国在2020年成为唯一正增长的经济体,这背后是中国企业在政策的助力下加速数字化转型,以开放的心态坚定地拥抱创新发展。

不管科技巨头们押注新基建的哪个领域,他们想解决的问题都是“如何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产业”。

但从2020年来看,产业或工业互联网的主角并不是这些巨头,而是那些遵循着传统经济规律的企业。这意味着,当互联网玩家们要对传统产业进行赋能和改造时,传统产业开始重新审视与看待互联网玩家,而产业互联网是一场以产业端为动能的新变革,但当前产业端尚未有新动能输出。

目前,人们看到的产业或工业互联网技术,依然是以C端为起始点,不管是在线办公、内容电商、直播带货,还是数字零售,从本质上来看,仍是通过改变获取流量的方式和方法来实现新增长。

这其实是一场发端于消费端的变革,而巨头们的企业化互联网还仅仅是开始,终点依然很远。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来源:探客Tanker

作者:作者 | 行者 编辑 | 蛋总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2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