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代工模式,目前来讲新势力造车企业基本上都采用代工模式,因为代工的话相对于自己造车的话可谓是轻资产,不需要太大的人力成本以及企业的运营成本,虽然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但是也会存在不足,毕竟作为代工对厂家的品质把控这一点,还是比较难。
作为代工企业而言,那么它里面的所有的检测人员也好,或者是说工人也好,都是有代工企业来进行掌控的,所以作为新势力而言的话,只是派驻代表在代工企业里面。其次从生产上面来讲的话,那么车辆的生产效率这一块是很进行把控的,虽然生产是传统车企的强项,但新造车企业有缩短产品周期的要求。
代工企业需要满足新造车企业在产品上的要求。那么中间就会出现一段的空档期,就是两个车企之间需要进行磨合,磨合中总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所以势必会影响到车辆生产的效率,最后,生产成本控制能力。新造汽车企业发展初期的销量不会很大,几万辆的目标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是很高的数字,但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是一个很小的产量。一旦控制不好,是表演就会导致车辆的品质出现大规模的下降,
其次,既然是代工,那么代工之间势必会产生一些技术上面的共鸣,所以也会涉及到一些车辆零部件之间的纠纷,甚至需要代工方来协助进行设计和配合,不管是选择代工也好,或者是自主生产也好,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车辆贫困的问题,当然,代工虽然有不足,但能够把控品控和质量,那么对于代工而言,也是具备优势的。
从这样的规定中不难看出,国家正在鼓励“代工”模式的发展,毕竟这一举措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传统车企的产能浪费。与此同时,国家也将对于新能源车企的审批工作下放到了地方政府,但需要注意的是少数原有的汽车工业基础薄弱的省份,也没有了涉足新能源行业的权利。 不管是鼓励“代工”模式的发展,还是限制部分省份进入新能源行业,都是为了集中力量,分区域的打造出中国在汽车行业的新名片,快速的将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因此,新势力与传统汽车企业合作,可以说是用实际行动响应了政府的号召。
我们先来简单梳理一下,当下都有哪些造车新势力和传统主机厂达成了代工生产协议,并且已经车型开始批量交付给了用户。
1. 蔚来和江淮汽车:蔚来ES8;
2. 小鹏和海马汽车:小鹏G3;
3. 电咖和东南汽车:电咖EV10;
4. 新特和一汽:新特DEV1;.
这些造车新势力一边采用代工的模式,一边也都有自己建厂的想法。前期没有生产资质和产品准入资质,采用代工生产的模式也是无奈之举。
下面针对楼主提出的问题:新势力的代工模式,是否存在不足?小编想说的是,不足肯定是存在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成本不可控,导致整车成本不可控,抗风险能力较差;
生产质量不可控,如果存在质量缺陷,一旦爆出负面,口碑最差之后,则会极大的影响整一个品牌声誉;
生产流程和节拍不可控。从而导致无法及时交付,用户等待时间不可控,购买体验受影响。
最后,也是造车新势力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当下,接受代工生产的传统主机厂,都是产能有富余的,为什么会有富余呢?说明自家生产的车辆有点卖不动,与其产能浪费,还不如做代工,赚点代工费。大家应该很少会听到大众工厂给人代工的吧。
包括之前提到的江淮、海马、东南等品牌,对于想走高端的造车新势力们而言,对整一个品牌调性的树立,多少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最开始蔚来江淮尾标ES8,后来改成了蔚来ES8,很多车主就会觉得江淮的调性不够。
代工模式有好的地方,但同时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但不论哪种生产模式,都希望新能源主机厂能够造出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给到终端用户。
代工模式有两个方面存在不足,一方面是代工的质量不敢保证,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生产的效率。
首先汽车是一个复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不论从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都是紧密相关,而国产车多年来就是质量低劣、廉价的代名词,特别像是海马、江淮等在国内自主品牌中口碑有限,所以,不论新势力车企产品多牛,在大多数消费者心里,谁的代工品质约等于它原来的产品品质。
其次,为了尽快量产,很多新势力车企直接选用代工企业的生产线,短时间内要和代工品牌争取“加工时间”,进而导致整体生产时间延长,生产效率跟不上去。
当然,随着国家对于代工模式的认可,尤其是国产车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实际上代工与自建工厂只是企业经营模式的不同,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发展前途,与这个企业走代工路线还是自建工厂或许并没有因果关系,这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这种情况或将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