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7分钟明白为什么你的车长这样

这事我们从灯厂说起。

这是Audi Prologue Concept,这样一个更加凌厉凶猛,下压感更强,更强调四轮的肌肉感以及横向拉伸的设计语言,想必将会是新一代的奥迪设计语言。

若按照传统学院派的外型设计分析法则,我们可以用轮毂测量轴距,前悬、后悬,DLO(Day Light Opening)和车身的高度比,ABC柱延长线交点等方法讨论其设计在比例上的考究与用意。

但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那就是绝大多数人(ni)会有这么个疑问:

这和其他奥迪长得有什么区别呢...?

Audi A6 2012 ▼

Audi A8 2014 ▼

Audi A4 2013 ▼

当设(yi)计(shu)师(jia)们苦口婆心说“魔鬼在细节里”,“整个设计DNA已经进化了”,“态势更低更运动了”,又或者沉浸在优越感里吐槽“普通人(ni)理解不了设计师对每一根特征线毫米级的调整而创造的逼近完美的优雅”时,我们看到的只是汽车外型越来越趋同,改变也越来越细微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基于动力系统等基本结构的Package没有大的变化,以至于汽车的整体比例无法做出大的改变。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得到一些限制性Package输入,而这些输入基本决定了整车大的比例和形态。

等一下... Package?

▲ 标准侧视图Package Drawing示范

不好意思,勾起设计师们痛苦回忆了

该侧视图显示出:

● 这台车是中置引擎,发动机在后排座椅与后轮之间的位置,巨大的变速箱紧随其后;

● 内饰空间勉强挤进两排人,后排乘客的腿已经非常不舒服了,可怜的后备箱被溜背挤压得所剩无几,似乎可以放一个高尔夫球包和一个公文包;

● 奇葩的油箱在前轮上方。

我们可以看到,汽车外型实际上就是一层皮包着里面的机械部件、人和行李。这其中行李空间是比较灵活的,人和机械部件构成了汽车造型的主要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在汽车体内的安置方案,就是通常设计师口中所指的package。

Package确定了,这辆车的类型、功能、能装多少,基本就确定了。造型风格虽然可以千变万化,但大的形态已经被限定了。

因此,汽车形态的每一次颠覆性创新,都是package的创新。

促进package创新的可能是技术创新,也可能是新的功能需求,但归根结底都是有了一个新的package。

不信,我们来翻一下历史(以下图片取自《H Point》):

这个由德国人戈特利布.戴姆勒设计,于1886年上路的家伙算是历史上第一辆汽车之一(和卡尔.本茨和威廉.迈巴赫几乎同时发明)。实际上它的package和马车很像,只是把马给去掉了,并且在后轮处放上了一个内燃机和一堆传动装置,并在前轮上连接了一个方向盘。

1891年,法国人Panhard-Levassor对汽车package做出了一些惊人的创新,比如他把发动机放到了前轮上方,通过传动装置驱动后轮,而且还有了变速箱。这就是前置后驱的鼻祖了。这一package的创新直接影响了后来几乎所有汽车的样貌,可以说是汽车package的第一次颠覆性创新。

后来法国人又在车上搭了个篷子,于是下雨天也可以开车出门了。

1912年亨利.福特推出了著名的ModelT,利用大规模量产降低了生产成本,在降低单辆汽车售价的同时赚取了更多利润。当时福特工厂每3分钟生产一辆Model T,全部喷黑色车漆,因为黑色车漆是唯一能干得这么快的漆。

Model T对汽车package和造型并没有颠覆性创新,然鹅,人家可不是来打酱油的。

自从这个美国人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以后,汽车设计的原则发生了巨大改变:汽车设计不再只是服务于单一产品的最优化,更要服务于大规模量产的最优化。要知道,很多时候这两个原则是相互矛盾的,往往优化了工厂生产,就要对用户体验妥协,这也是在设计研发过程中看出某家公司究竟更重视产品还是利润的细节。

BTW,新的加工方式如大规模CNC、 3D打印等,有望在未来对此原则产生颠覆性改变,让汽车设计更加专注于单一产品的最优化,而不再为了大规模量产而妥协产品使用体验,从而让消费者利益最大化。

1922年蓝旗亚推出Lambda,根据H-Point的资料记载这是历史上第一辆使用承载式一体车身(load-bearing unibody)和独立前悬的汽车。在此之前,汽车是架在轮子和车架上面的一个轿子;自此之后,汽车摆脱了旧的结构,越造越矮越轻,终于可以贴地飞行。今天,只有商用客车/货车以及一些硬派越野车还在用非承载式车身,几乎所有家用车都在使用承载式车身。所以这是汽车package的又一次颠覆性创新,同样影响了此后几乎所有汽车的模样。

如果大家留意观察的话,可以发现一战电影里的汽车都是方盒子,而二战电影里的汽车却是有着优雅曲线(so called French curve)的流线型。流线型汽车的"始作俑者"是克莱斯勒在1934年推出的一款叫做airflow的产品。

这款产品有三大颠覆性创新:

● 使用了流线形设计;

● 由于流线型的“大溜背”,把乘客舱推前,置于前后轮中间位置(之前的汽车乘客舱大都非常靠后,极端的如布加迪Type 35);

● 第一次在美国使用了承载式一体车身。

这造型比方盒子们可时髦多了,你一定认为这是绝对的爆(keng)款(die)吧?But,在当时这样的造型太过杀马特,以至于销售惨淡,克莱斯勒差点因此破产!

坑了克莱斯勒的是一个叫做Paul Jaray的匈牙利工程师,他最为人知的成就是设计了齐柏林飞艇LZ-120 Bodensee:

你大概猜到为什么他能搞出流线型设计了,没错,这家伙是个空气动力学大师!

插曲:Paul Jaray特别执推广他的流线形态理论给汽车公司,在他的影响下,当时研发流线型汽车的也不止克莱斯勒一家。但,克莱斯勒是亏得最大的一家!后来发布流线型汽车的其他公司(比如初代大众甲壳虫)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只能解释为市场部门不给力了...

销售汪们嫑找我

好吧,既然提到了,实在不好意思不给真正的爆款一个镜头:

由阿道夫.希特勒特约赞助,费迪南德.保时捷老爷亲自设计,于1938年发布的甲壳虫最早不叫甲壳虫,而就叫Volks Wagon(老百姓的车)。这款直列四缸后置小车虽然不能说package上有颠覆性创新,但是它趋近完美的工程设计成为费迪南德天才的证明,也是后来汽车工程设计的榜样。没有一款车可以像甲壳虫一样,从1938年生产到2003年,卖了超过2100万辆。

如果今天这款甲壳虫第一代还生产,你买不买?

二战后,汽车逐渐普及。很快,老百姓对汽车产生了新的需求,汽车也就慢慢分化出很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车型:越野车,肌肉车,紧凑型车,超级跑车,小跑车,掀背车(两厢车),SUV等等。

1939年WillysOverland公司设计这款车的军用版本时,是为二战准备的。战后Willys Overland公司和几家其他公司合伙成立了一家专门生产这款车民用版本的公司: Jeep。这款车的设计、比例和基本构架是从纯粹逻辑角度推出的,因为这款车要求在极端环境下极端可靠。从那时到现在,纯种四驱越野车的基本车身结构(包括吉普牧马人,路虎卫士,奔驰G class和丰田酷路泽等)基本没有改变,它们一直维持着一种特别的存在。

注意,这里说的可不是你的SUV~

1956年的雪佛兰Bel Air,是上世纪中叶美国汽车的代表,这是一次由消费品味引导的汽车设计风潮。战后蓬勃发展的美国经济、婴儿潮一代、战后乐观主义,再加上彼时廉价的汽油,共同造就了那个年代那种庞大笨重的车身,屁股上装着喷气式飞机尾翼模样的假翅膀,浑身都是亮晶晶的镀铬件的华丽炫耀装饰,空气动力学性能低下的非理性形态,并且耗油量巨大的消费主义狂欢玩具。

在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到来之前,这种车充满了美国的大街小巷。后来...

▲ 后来就这样了

我们来看同时期的欧洲流行什么设计。

1959年,英国人Alec Issigonis爵士设计了第一代Mini,用极实用的态度和极紧凑的创新精神打造了这辆使用效率超高(据称底盘80%的面积是乘客和行李空间),拥有前置前驱引擎、仅仅10英尺轮胎的小车,用来拯救战后困顿的英国。

Mini开发了一种全新的车型 —— 紧凑型车。后来出现的Smart,Fiat 500,都是它精神上的后继者。

中置引擎的超跑,这辆1959年初出茅庐的Cooper Climax T51不是第一辆,但它是第一辆依靠中置引擎带来的整车平衡性赢得了F1世界冠军的车。从1959年和1960年它拿了两届冠军以后,前置引擎的车就再没登上F1冠军台了。

中置引擎在今天是大部分欧洲超级跑车的标志:法拉利、兰博基尼、布加迪、保时捷这些跑车行家的明星产品都采用中置引擎。

SUV,掀背车,性能小跑车,皮卡,Minivan等耳熟能详的车型,相继出现在二战前后,它们的package实际上没有多大创新,都是基于原有package做一些改动,在运动性能/载客(货)能力/越野性能等各个点做一些取舍,来满足新出现的消费者需求。这也就是为什么今天街上跑的车都长这个样子的主要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汽车设计未来的颠覆性创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它还可能发生吗?

我们先来看一张奔驰《125年!汽车发明者》的海报:

我真不是奔驰派来的

“奔驰1号”古董车遗留着马车时代的很多影子,而F800概念车以及它所代表的现代汽车造型,虽然与原始汽车动力原理上相同,但是造型却隔了大圣一个筋斗。

第一辆汽车居然和马车一个样子,你是不是觉得这事并不是发生在100多年前,而就在眼前呢?

没错,今天的纯电动车和传统内燃机车的动力系统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但造型比例居然大致相同!

Tesla Model S ▼

Jaguar XF ▼

而120多年后的汽车与“奔驰1号”如此的不同,不经让人憧憬电动车未来的样子将会和现在的样子有多么大的不同,因为动力系统的改变必然会开启一系列造型演变!

所以,你眼中未来汽车的形态会是怎样的呢?留言告诉我们,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小鹏汽车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