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碳中和进程下 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这些产业链已率先行动

2021年全国两会已拉开帷,其中,两会将重点讨论如何通过优化产业、能源结构等举措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获悉,相关产业链已率先行动,而资本市场也已启动板块预热,碳中和概念持续走强。

代表、委员这样建言

碳达峰、碳中和无疑是今年两会的关注热点。

广发证券研究指出,“碳中和”将是十四五期间乃至更长时间维度的大级别确定性主题,建议关注供给侧、输配侧、需求侧“三侧”投资主线——第一档:光伏、新能源汽车;第二档:风电、储能、装配式建筑;第三档:特高压、生物降解塑料、能源互联。

两会之际,相关领域为“碳中和”积极建言献策。

光伏领域,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即提到,光伏新能源产业是双碳目标实现的主要力量,建议加快电力装备转型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加快推进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加速碳中和进程,通过10到20年时间实现我国能源增量的70%以上、存量的50%以上的可再生清洁化替代。

刘汉元向记者表示,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主要经济体都纷纷作出承诺,推进人类能源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光伏发电具备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政策条件。

新能源汽车领域,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建议进一步优化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统一V2G等相关技术标准,等等。

风电领域,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呼吁,相关部门应出台绿色用电的碳排放认定机制和核算办法,鼓励100%可再生能源供给园区的绿色低碳认证体系建设。

储能领域,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建议,加强电化学储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对锂电池知识产权保护;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则呼吁将储能产业纳入国家“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推动储能应用和装备制造业协同发展,创新发展,并统筹推进各类电力市场建设,引导开展市场化运营。

产业链公司率先行动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曾公开解读称,碳中和不仅仅是能源的事,它与产业链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碳中和目标将深刻影响下一步产业链的重构、重组和新的国际标准。

未来在低碳经济转型中的发展机遇显见,产业链各环节也已纷纷启动碳中和规划,正在做前瞻性研究和战略性布局。

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企业层面,比亚迪年前已宣布启动企业碳中和规划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车行业碳足迹标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3月1日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成为首个发布相关行动方案的央企。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也于近日成立华能碳中和研究所。

华泰证券研究指出,“碳中和”机遇下电力脱碳、终端电化、节能提效、排放绿化四大主题有望实现“厚雪长坡”,十二赛道公司值得关注。

图|碳中和四大主题十二大赛道 ;来源:华泰证券

光伏领域,据《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光伏一体化制造商隆基股份4年前即率先在业内提出“solar for solar”(“以清洁能源制造清洁能源”)理念。

“在全球各国减碳目标进一步明确的环境下,供应链去碳是趋势使然,更是提高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对企业而言,要减少碳排放,需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相关各项工作的推进会使企业整体实力跃上一个新台阶,助推企业未来发展。”隆基股份方面回复《科创板日报》记者称。

据介绍,隆基股份于今年1月联合150家供应链企业共同发起《绿色供应链减碳倡议》,成为光伏行业首个提出“供应链减碳”的企业。

去年,隆基股份加入三个100倡议,包括加入RE100,承诺2028年前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及运营所需电力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加入EV100,承诺在未来十年内,安装充足的电动车充电设施,引导员工将家庭用车转换为电动汽车。同时,锚定EP100的发展目标,承诺在2025年前完成能源管理系统的部署,并以2015年为基准年,提高35%能源使用效率。

光伏组件龙头天合光能内部人士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则谈到,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用光伏就是最好的行动,使用清洁能源电力有助于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等。公司层面将扩大组件的生产和销售,助力加速行业实现碳中和。据悉,公司曾两次获评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成就金奖。

另外,光伏设备企业捷佳伟创在公开问询回复里曾披露,根据我国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以2025年2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为目标,国内年均新光伏装机将达到 116GW以上,接近2019年国内新增装机30.11GW的4倍;而中、美、欧三大市场未来的年均光伏装机量则有望达到220GW 以上。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将有力地带动上游光伏电池片及电池片设备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电力领域,电力信息化龙头恒华科技称,近年来,公司也在相关领域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储备,先后研发了一系列BIM产品,如三维光伏设计软件、三维风电场设计软件、新能源经济评价软件等。同时,公司基于自主的BIM软件,面向光伏电站、风电场、新能源充电桩等新能源领域提供咨询、规划设计等技术服务。下一步公司将继续加大相关产品研发力度,全力服务国家清洁能源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中信特钢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则谈到,为了回应来自“碳经济”的国际挑战与对钢铁行业碳排放强度“约束”的挑战,积极响应中国“碳中和”目标,公司探索环保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钢铁行业内率先建设碳排放管理信息化系统,开拓了节能降耗与低碳信息综合化管控的新路径,用科技创新推动公司向“智慧环保”迈进。

3月4日湿垃圾龙头维尔利公告,公司与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碳中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开展“碳中和”项目方面的探索合作,后者是一家低碳产业综合服务商,主要系向碳减排企业、控排企业及其他碳市场参与方提供碳减排项目开发、碳履约服务、碳信息披露及碳中和等服务。

这一绿债将助力企业融资

兴业证券研究指出,从多方测算来看,2020年-2050年中国“碳中和”相关投资总需求或在70-140万亿之间,主要领域包括光伏和风电设施、输电设施、先进储能、氢能和电能基础设施、绿色零碳建筑等,整体投资规模较大,年均约占GDP的0.5%-2%。而由于“碳中和”投资规模庞大,财政和企业如何应对资金端压力,决定了未来“碳中和”相关投资的落地速度和节奏。

为落实“30·60”碳目标,支持疫后绿色复苏和低碳转型,2020年10月至今,《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规则适用指引第2号——特定品种公司债券》、《碳排放权交易的管理办法》等文件陆续颁布,碳中和债券成为绿债新品种。

2021年2月25日至3月1日,交易所市场首度发行7支碳中和债,发行规模合计135亿;涉及的发行主体包括四川机场、雅砻江水电、华能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南方电网、国家电投、华能天成租赁、深圳地铁、三峡集团和京投公司。3月4日,中国华电还成功发行了首期碳中和绿色债,发行规模15亿元。

就融资成本而言,碳中和债的票面利率均低于同日中债估值,同时也低于可比条件下的普通债券。

华创证券研究认为,对于发行企业而言,碳中和债可有效拓宽低碳项目融资渠道。电力、能源企业获益相对更大,由于所募资金还可用于置换项目前期借款、补充日常流动性等,因此也能促使环保领域的中小企业积极进行减排方面的尝试。对于地方政府而言,碳中和债或可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低碳项目,对实现区域减排目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也具有积极意义。

来源:科创板日报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