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中科院闹乌龙 汽车对雾霾贡献不止4%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张仁健研究员发表研究论文,认为交通排放(主要是机动车排放)对PM2.5的贡献不足4%,引起媒体关于”环保部、中科院分歧北京雾霾真凶”的讨论。昨日下午,中科院紧急召开新闻通气会,表示该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召集相关专家进行认真探讨,”得出一致结论”,这一数字被严重低估。

  2013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仁健课题组对外公布,对北京地区PM2.5化学组成及源解析季节变化研究发现,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土壤尘、燃煤、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工业污染和二次无机气溶胶,这些源的平均贡献分别为15%、18%、12%、4%、25%和26%,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大气化学与物理学》上。其中关于北京”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对雾霾的平均贡献只有4%的研究结论与此前环保部及中科院其他课题组等多家研究机构的结论大相径庭。

  贺泓分析差异来自研究方法

  对此,同样来自于中科院但隶属于生态环境中心”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的首席科学家贺泓回应说,这个问题的产生首先来自采用的源解析方法本身。较大的差异主要来源于PM2.5成分的时空分布多变性、采用方法、研究者主观因素等多方面原因。

  ”采用方法”方面,贺泓认为,张仁健课题组采用的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即PMF(Positive MatrixFactorization),对外场观测数据进行源解析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往往不能排除有多种解;PMF分析对样品数据量有要求,分析的样品量太少,得出的结论也会有较大的偏差,所以基于外场观测的源解析存在数据不一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他强调,这也体现了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手段来确定每种源的贡献的重要性。资料显示,贺泓带领的专项组采用了包括可控实验、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在内的三种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该论文没有对PM2.5的二次组分进行来源分析。”贺泓认为,该论文指出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不足4%,其研究结果未包含机动车排放的气体污染物形成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根据北京环科院关于北京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数据,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机动车排放所占的比重分别高达42%和32%。”其实这应该是比较保守的数字”,”即使采用该论文的数据,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也超过10%”。”因此,由于目前关于PM2.5中二次组分的来源还无法进行直接解析其来源,对于机动车对灰霾形成的贡献存在较大的低估现象”。

  国内多家研究机构都发表过各自结论

  事实上,关于北京雾霾PM2.5的来源解析结果,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包括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王跃思等课题组,都发表过各自的研究结论,机动车的贡献一般认为在10%-50%之间,多数认为在20-30%之间。但是贺泓认为,即使这一数字也可能存在低估现象;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还在研究当中。”控制好燃煤和机动车的污染才有望解决华北地区的灰霾问题。”贺泓提出他的结论。

  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研究区域,通过可控实验、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确定致霾污染物的组成及来源,以期阐明我国区域灰霾形成的关键物理化学机制,识别关键污染物和污染源,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气灰霾监测技术以及预测预警及控制决策模拟,研究致霾关键污染源的源控制和过程控制技术。其中”大气灰霾溯源”项目组于2012年在国内设立了40个气溶胶化学观测站点,其中在北京及周边设立了8个站,目标就是实现对北京地区PM2.5霾污染进行动态源解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科学准确的灰霾治理依据”。

  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陈晓峰、中科院大气所所长助理浦一芬也出席了当天下午新闻通气会。

来源:人民网

作者:马丽 赵竹青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