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晨报 | 9月新能源车产量破3万;碳酸锂价格创近年新高;丰田2050年停售汽油车…
1.工信部:9月新能源汽车产量破3万辆
10月14日,工信部官网发布9月新能源汽车产量数据。2015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3.28万辆,同比增长2倍。前9月新能源汽车累计生产15.62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
其中,纯电动乘用车生产1.33万辆,同比增长近3倍,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生产5641辆,同比增长138%;纯电动商用车生产1.14万辆,同比增长4倍,插电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生产2429辆,同比增长22%。列入《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前五批的国产新能源汽车生产3.02万辆,占9月产量的92%。
来源:第一电动网
2.碳酸锂价格创近年新高 年初至今涨幅近30%
受新能源车销量持续增长以及全球碳酸锂巨头FMC公司提价影响,13日国内碳酸锂企业报价继续上调,幅度最高达10%,年初至今市场累计涨幅近30%。
全球碳酸锂巨头FMC公司9月15日宣布,自2015年10月1日起,将在全球范围内,全线提升旗下锂产品价格。其中,碳酸锂、氯化锂、氢氧化锂等产品将提价15%。此次FMC全线涨价,将给我国供需偏紧的碳酸锂市场带来明显提振作用,目前该效应已逐步体现。最新动态显示,国内碳酸锂市场价格继续上调,其中,雅化集团旗下国锂、兴晟锂业公司,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调涨每吨1000元。而行业龙头赣锋锂业近期上调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每吨涨价5000元至6万元,幅度近10%。年初至今,在各方面因素的积极推动下,碳酸锂均价涨幅已近30%,创出近年新高,相距历史高点每吨8万元,仍有一定空间。
来源:上海证券报
3.比亚迪9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历史新高
10月14日,比亚迪官方公布了9月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数据,9月销量达到历史新高的6013辆,同比增长217%。比亚迪唐插电式SUV车型上市以来,第四个月销量就达到3044辆,环比增长112.6%,6-9月累计销售5611辆。秦的销量为2115,环比下降40.2%。
来源:第一电动网
4.长安汽车新能源9月销量超千辆
据长安汽车公布的销量数据统计,1-9月份长安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2762辆,9月份销量达1054辆,展现出强势崛起的雄厚实力。
来源:上海热线汽车频道
5.广汽集团近期将成立新能源汽车分公司
广汽集团执行董事、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吴松近日向媒体透露,广汽集团近期将成立新能源汽车分公司,负责新能源乘用车的开发和销售。今年广汽集团目标销售新能源汽车1500辆,2016年争取销售新能源汽车5000辆。
截止目前,广汽传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投放了GA5REV等产品,并制定了5年投入20亿打造新能源车的产品规划,新能源将成为广汽集团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广汽传祺将基于混合动力车型、插电/增程式车型、纯电动车型等车型三大车型平台打造一系列新能源车型,在上述平台衍生车型数量将达10款。据悉,广汽集团的新能源车型并不局限在乘用车领域,明年还将向市场推出纯电物流车。
来源:大智慧通讯社
6.一汽奔腾产品规划曝光 推MPV/新能源车型
日前,网络上曝光了一汽奔腾品牌未来5年的车型规划信息。在2016-2020年间,将推出包括轿车、SUV及MPV车型在内的共8款车型,并计划保持每年一款新车的推出频率。此外,奔腾还计划打造全新的新能源车型,其中包括两款纯电动以及插电混动车型。同时,奔腾B30也将推出电动版,不过目前官方并未透露更多信息。
来源:网易汽车
7.充电桩概念14日涨1.43% 上海普天等4股涨停
10月14日尾盘,充电桩概念涨1.43%,板块逆势上涨。个股方面,世纪星源、上海普天、荣信股份、宏润建设4股涨停。动力源涨5.54%,九洲电气涨4.50%,茂硕电源涨3.75%。
近期,充电桩板块不断迎来政策利好。10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同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体系,在科技和商业创新上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充电服务企业。在此之前,9月22日,GB/T 20234《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3项系列国家标准修订稿也通过审查,标志着我国充电接口标准修订工作取得重要进展。2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华泰证券分析师认为,从短期形势看,目前充电桩、充电站数量远远无法满足电动汽车数量增长带来的需求。近期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支持电动汽车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充电桩、充电站、监控系统、零配件厂商均值得关注。
来源:网易财经
8.大众计划每年削减投资11亿美元 加大电动车研发
大众集团周二宣布,计划其核心同名品牌每年削减投资11亿美元(约69.8亿元),同时加大电动汽车的研发力度,以此来缓解排放造假丑闻对集团造成的不良影响。大众表示将其最先进的尾气排放环保技术应用于柴油车型。同时将加大长距离混插电动汽车以及长续航电动汽车的生产与研发。
大众公司董事会管理透露,将会继续发展大众MQB模块化平台,并在其中引入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流水线,以及将纯电动汽车的最大续航提升到300公里。同时,正在研究一个全新的电动车模块化平台——MEB,其将生产紧凑级电动客运和轻型电动商用车等产品。未来MEB平台将可兼容大众所有新能源车型类别,并将提供不同电动车续航里程的调校,从250公里到500公里。
大众旗下其他品牌,包括奥迪、保时捷、西亚特以及斯柯达等也将开展效率提高计划,提高生产率、缩减开支。此外,大众还希望通过要求零部件供应商降价等方式,来实现削减30亿欧元成本的目标。同时,在精简成本和压缩研究开发的基础上,大众今后将投资优先投向纯电动车。
来源:网易汽车
9.丰田2050年停售汽油车 强调并无意研发电动车
全球第二大汽车厂商日本丰田近日宣布,到2050年将会停售以汽油作燃料的车辆,届时只会出售混合动力及燃料电池汽车,以大幅减少废气排放,目标是在2050年丰田汽车的平均废气排放量较2010年锐减90%。丰田同时表明无意开发电动汽车。
来源:证券时报
10.日产高管:Uber才是汽车行业搅局者
日产北美生产与采购副总裁约翰·马丁(John Martin)日前表示,特斯拉(Tesla)电动汽车并不是汽车行业的搅局者,而优步(Uber)才扰乱了当今汽车行业。马丁认为,目前优步已经对传统出租车行业构成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优步的行为正在导致市场结构的巨大变化。但是,与传统汽车公司相比,优步不需要生产任何东西,因此运营成本大大降低。这是传统汽车生产商无法拥有的优势。因此,一些汽车生产商现在已经盘算日后进入搭车市场。
马丁还评论道,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尚未成熟,宝马和奔驰正在研发完善相关技术。而特斯拉、谷歌甚至苹果公司也不甘落后,也在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尽管谷歌以及苹果公司都十分看重汽车市场并做出了重大的人事调整,但日产并不惧怕这种潜在的竞争关系,因为这两家科技公司尚不具备强大的造车能力,而且汽车市场也日渐饱和,留给新厂家的市场空间已不多。
来源:网易汽车
11.FE电动方程式大赛劲爆来袭电掣北京城
金秋十月,2015-2016 FormulaE 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锦标赛将在北京拉开序幕,首站正赛将会于10月24日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举办。FE作为唯一一项零排放的世界级电动方程式赛事,秉承顶尖科技、绿色环保、互动参与的概念。北京作为 2015-2016 赛季的揭幕站, 将会延续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驾驭未来“的概念,继续担负起推广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去年获得车手总冠军的尼尔森·皮盖特今年会代表NEXT EV中国国家赛车队出战;届时还有尼克·海菲尔德、塞巴斯蒂安·布埃米等前F1车手齐聚奥林匹克公园一决高下。比赛全部是在公路、街道上举办的街道赛,北京站赛道全长3.44公里并拥有17个弯道,正赛圈数共25圈,在这里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左手弯以及两个较长的直道,将对赛车的制动提出严峻考验。
首届比赛用车是主办方统一订购的42辆电动赛车,由新成立的SRT公司和老牌制造商麦克拉伦、达拉拉共同打造。而2015-2016赛季允许车队开发包括电机、变速箱、逆变器等在内的动力总成单元,10支车队中有多大8支车队在研发新动力总成,这意味着北京站中将会有8种动力总成同时比赛的场景,这在赛车比赛中十分少见。
来源:中国汽车消费网
12.哈佛大学正在研究的液流电池可商业推广
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认为,除了锂电池组,肯定还有更适合储存能量的结构设计。Michael Aziz教授和他的团队正在开发液流电池组,据称其拥有的一些特性更有助于能量的储存。
在液流电池单元中,液态电解质在两个容器箱体中循环流动,而两个箱体通过一个薄膜进行分离。离子穿越薄膜就实现了电荷转移,整个过程与氢燃料电池的发电原理类似。调节两个容器箱体的尺寸,能够改变液流电池组的储电容量,而薄膜的面积控制着功率输出的大小。研究人员声称,液流电池组即便放置很长一段时间,电能也不会出现流失,极端的温度条件也不会对储电量造成影响。除此之外,液流电池组将比同等储电能力的锂离子产品价格更便宜。相比于锂电池组,正在测试的液流电池组原型产品选用的材料更常规且容易获取,比之前设计的安全性也更高。
早先的一些液流电池组把钒和溴溶于酸中形成电解质,现在研究人员正在测试用醌类化合物取代钒,亚铁氰化物代替溴。电池组原型产品采用了低腐蚀程度的碱性溶液,更轻量化且价格更低的复合塑料箱体得以应用。取代其他储能设计中的金属箱体会引起电阻的增大,但是已经有研究发现提高电压可以解决这种问题。新型液流电池组原型产品寿命周期为1900个充放电循环,不过能量密度等级要低于锂电池组。实验室采集数据显示,液流电池组能量密度为19瓦时/升,而锂离子电池组达到300瓦时/升。尽管如此,哈佛研究团队依然坚信未来三年,液流电池组将具有商业推广可行性。
来源:盖世汽车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杨晓红
本文地址:
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违反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