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困境与坚持
南京嘉远:慢慢攀爬在金字塔上的蜗牛
有人说,能够最终登上金字塔尖的动物只有两种:一种是雄鹰,靠自己的天赋和翅膀飞上去;另一种是蜗牛,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爬上去。坚持不懈的蜗牛最后能够领略到同雄鹰一样的风景。
名不见经传的民企————南京嘉远电动车船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嘉远”)显然属于后者。
1982年,一位勤勉好学的物理老师怀着对电机的热爱,开始关注起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未来,并毅然投身于电动汽车的研发之中,没有太多赚钱的想法,仅是潜心研究学问,父子两代人前赴后继,这么一走就是29年。
这个人就是南京嘉远创始人————李久学。
南京嘉远创始人李久学
初创事业:没有钱,只能靠设计和计算
籍贯河南郑州的李久学其实在业内成名得比较早。
早在1988年,他就完成了第一代电动汽车交流驱动系统的研发,并于次年组建了电动车研究所,同时还被聘为中国电动车辆研究会理事、事业发展部主任,主抓全国电动汽车技术方向和技术评审工作。”九五”期间,电动汽车项目开始实施,作为国家发改委13名电动汽车专家之一,李久学参与评审了清华大学的电动汽车项目。
对于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方向,1992年李久学就提出过四点建言:一是政府应投入研发费用,进行必要资助。要有专门机构管理此项研究。组织联合攻关,从”高起点、专业化、小批量”开始;二是政策优惠,要在行车牌照、养路费和电费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三是电动车辆的开发研制应作为我国发展汽车工业的一部分,实现国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单位联合新体制;四是尽快制定中国电动车辆的技术标准。
从现在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来看,李久学当年提出的四点理论基本都实现了,但李久学的团队只能算是一个研究机构,而不符合国家863计划项目扶持资金所要求的产学研相结合产业。而缺钱,成了日后长期困扰李久学及南京嘉远的难解之题。
”电动汽车这个产业,必须得有人投钱才能做。”李久学说,他起初做了多年研究,但因为没有钱,所以长时间连一辆样车都没有,研究的进行只能依赖自己的设计和计算。
是金子,终究会发光
1994年,有人找到当时还在郑州创业的李久学,委托他做一辆电动乘用车,”他也是想试探一下我们的真实水平,我经过计算很明确地答复对方说我们能做出可以跑130公里的电动车,这个人就给了我们50万元进行研制。”
此后,李久学和他的团队第一次投入到真正意义上的”造车”工作中。1996年,他们第一辆电动汽车诞生了,冰天雪地里的检测结果是充一次电可跑出149公里,当时用的还是铅酸电池,这样的检测结果令人非常满意。1998年,这辆车还通过了河南省省级鉴定。
然而,当时也有人不相信这样的测试结果,要知道当时代表世界电动汽车领先水平的美国通用公司EV1还只能跑出145公里,国内的一个小作坊能做出这么好的电动车?中聚雷天的一名电池技术人员就与李久学打起了赌。李久学带着他绕着郑州的三环跑了三圈,一圈47公里,事实让这个人对李久学心服口服。
由铅酸向锂电的成功转变
1999年,第十六届国际电动车展将在北京举办。李久学作为中国电动车协会负责人同时又是组委会成员很想参展,希望同国内外同行进行比较、切磋。因为1998年河南省级鉴定成绩非常好,当时的河南政协主席杨显明亲自为李久学争取到30万元支持资金,李久学得以顺利参展。
正是这次展会为李久学在业内带来了一些知名度。2001年,一家北京企业找到他们,想要合作生产锂电池电动车。李久学经过计算后承诺可以让车跑出400公里,这个答复让对方非常满意。于是,李久学用了两天两夜的时间将原车的铅酸电池更换成锂电池。
当年的7月11日,李久学制造的第一辆锂电池电动汽车被送到北京,次日即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中国已经能够造出续航里程高达400公里的电动汽车。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莫斯科,并引起当时正在莫斯科参加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选举的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的极大兴趣,还亲自打电话回国询问此事,这件事在当时曾引起一时轰动。
在北京相关政府部门的要求下,李久学的这辆锂电池电动汽车参加了测试,最终的测试结果是404公里。
小有小的坚持
有了此前北京电动车展上的初露头角,加上后来振奋人心的400公里锂离子动力汽车,李久学终于从埋头研究走到了台前。1999年前后,李久学在儿子李辉的帮助下,成立了郑州嘉远电动车科技公司,后全家南迁至南京成立了南京嘉远。这时,很多风险投资公司开始陆续找南京嘉远谈合作,但一个严重的问题此时被彰显出来————没有生产资质。没有生产资质,就意味着不能在国内生产销售汽车,这一门槛将很多风投公司挡在了门外。
因为无法在国内销售,南京嘉远只能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2007年,南京嘉远开始着力开拓海外市场,但很快又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南京嘉远又开始谋划与国内整车企业合作。
最初,南京嘉远和几家车厂合作生产电动汽车,包括铅酸电池汽车和锂电池汽车。合作过程中,这些车厂发现嘉远动力总成技术很好,就想收购嘉远。”他们出5亿元要买下我们公司,其实也不止这一家,有很多整车企业都来找过我们,我们都没有同意,主要是对方对技术认识不足,相关条件太苛刻。”李久学说他要坚守住这家规模不大但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企业,要找一家惺惺相惜的大企业合作。
子承父业 愚公移山
李辉是南京嘉远现任掌门人,也是李久学的长子,南京嘉远第二代创业人。
李久学在李辉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让他参与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来,比如时常让他焊接线路板,希望通过这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自己的爱子也能爱上电动汽车。后来,李辉果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在郑州轻工业学院学习了汽车造型设计专业。现在,南京嘉远的很多车都是李辉设计的造型。”他希望未来能有一辆自己设计的车跑在路上。”李久学对自己的儿子充满了骄傲。
而李辉对父亲事业上的支持远远不止于此。南京嘉远前身————郑州嘉远2001年成立之初,公司资金捉襟见肘,那时主要的研发投入资金就来自于李辉在郑州办的几个装潢公司。此后,李辉的妻子在南京产子,为了方便照顾,李久学一家连带公司就从郑州搬到了南京。而这一乔迁之举为李久学带来了事业上的巨大转机。
”来到南京之后,政府对我们非常支持,给我们20万元扶植资金,还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后来,我们的车子出口需要资金,政府也同样给予了支持。另外,在南京给电动汽车上临时牌也很容易,车管所、保险公司都给我们开绿灯。没有政府的支持,就没有今天的南京嘉远。”李久学对南京市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墙外开花带动墙内飘香
尽管南京嘉远在国内市场屡遭挫折,但其海外市场从2008年开始却有了不小的起色。
据李久学回忆,南京嘉远的第一张海外订单来自于一位毛里求斯籍的电动汽车研究人员,”他有官方背景,在英国做研究,对电动车非常感兴趣,在网上看了我们的汽车之后就来到了中国,他说他看了我们的汽车设计,认为比较合理,之前他看过很多国内其他车子,都或多或少有些问题。于是他跟我交流,问我们有技术怎么要准备销售的车子没有样车。我就说我们资金紧张。他就说他出钱,我们负责做车,我们答应了。之前夏利、中华我们都做过。”李久学把与毛里求斯人的合作过程说得畅快淋漓。
据称,当时这个研究人员很快汇了7万美元,做出了出口欧洲的样车。后来根据客户要求加入一些国外技术要求,南京嘉远的电动汽车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次宣传,逐渐有更多的人来看他们的样车,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南京嘉远下订单。
据统计,2008年期间,南京嘉远共接待国外客户来访100余次。截止目前,嘉远电动汽车已出口至英国、美国、奥地利、斯里兰卡、冰岛、韩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的市场在欧洲。南京嘉远的电动汽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也赢得了良好口碑。英国的NICE电动汽车销售公司Evte先生说:”我去过20多个国家,开过66种电动汽车,嘉远电动汽车是唯一在爬坡时有推背感的产品,是中国技术和性价比最好的产品。”
而在国内市场方面,随着很多地方政府对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相关限制条件的放开,南京嘉远也迎来了一次进军国内市场的大好机会。
”我们一直以来的目标都是把海外市场做大做好,形成批量供货,这样国内市场一旦放宽,我们一下子就能好起来。我们现在正在同河南、山东、四川和广东等省份谈,主要就是看政府愿不愿意接受,能不能买单。”言语间,李久学对国内能够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充满期待。
李久学还高兴地同作者畅谈起南京嘉远2011年的发展计划,”今年,我们准备将一些出口车型推向国内市场,主推卡车和小中巴车。另外,我们还要加强自己的管理和技术团队。今年我们还打算请一家OEM公司做锂电池,而由我们来做电池成组……”
李久学细致盘算着南京嘉远要朝前迈出的一步又一步。相信金字塔尖对嘉远这只脚踏实地的蜗牛而言,路途并不遥远。
[page]沃特玛李瑶:人生的电池是满格的
深圳沃特玛创始人兼总经理李瑶
他叫李瑶,42岁,是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沃特玛)的创始人兼总经理。你在马路上看到的公交电动车,70%的动力是靠他们的电池助力。
李瑶说,他这个人对电池有种天生的迷恋,他的电池人生,是从比亚迪开始的。
结缘电池
14年前,他去比亚迪面试。在这之前他已经为找工作折腾了一个月,均未果。
这个年轻人,觉得自己有在厦门台资企业做翻译的工作经历,月薪1万应该不成问题。其实对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一个月拿2000多元已经算是高薪。
面试李瑶的是后来和他关系很好的王总工程师(下称王工)。”你的简历不错,只是月薪1万……我们老板的月薪才2800啊!”李瑶不语,王工又开口:”月薪2000,最多再给你加些绩效工资。”李瑶疲于四处面试碰壁,遂勉强接受。
李瑶在比亚迪呆的时间只有8个月。不过他后来回忆说,这8个月,顶他后来8年学到的东西。
作为品质经理,他在比亚迪负责玩具和电动工具上用的电池。
1997年的一天,比亚迪老板王传福突然心血来潮地想看看新的电池产品,当他来到车间时,已是凌晨一点,发现有个小伙子带着工人还在干活。王传福记下了这个安徽同乡。
有一次,王传福和李瑶聊天,说了这么一句话:”比亚迪要想走出去,首先得有一个高度,拿到国际认证。”没想到,不久,李瑶就带队为公司拿下中国第一个电池ISO9000认证。
李瑶现在觉得,在比亚迪的8个月比后来8年学到的东西还多。但当年他更向往外资企业。收获了现在的妻子后,他便跳槽了。
他去了康柏,过上了朝九晚五的”养老生活”。这让李瑶很抓狂:”我还这么年轻,怎能如此悠闲度日?”
1999年春节时,迷茫的李瑶照例去给王工拜年。王工看他那样焦虑,便指了条明道儿给他:你自己开厂,生产比亚迪的配件————插头吧!
第一次创业,业务不熟,运营不灵,没过多久,工厂草草关门,李瑶连从老婆娘家借来的钱都赔光了。
恰巧在这时,有人告诉他,广州有一家电池厂快倒闭了。一提起自己熟悉的电池,李瑶当年那股自负的劲头又来了。
两年后,这家企业不仅起死回生,还有了不俗的盈利。李瑶功不可没,本来答应给他股份的老板也深知这一点,但由于担心自己手中的大权受到威胁,老板开始对他防备和排挤了。
2002年,苦于无法展开拳脚工作的李瑶被迫离开电池厂。没有股份,没有现金,只有老板一句我会”给你价值20万的电池”的口头承诺。
不过,有了这家公司的基础,东山再起就有底气多了。李瑶后来凭着2万美金再次创业,这便是沃特玛电池的前身————乐凯电池。
李瑶说,多年来他没丢过一个客户。哪怕没有业务关系,客户只要到深圳,都会去他的办公室坐坐,聊聊。那时很多客户都是不收订金,直接给电池。
2002年5月到9月,是李瑶时来运转的几个月,由于供货商不需要他支付订金,他可以先把电池原料拿回来。电池在他的作坊里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拿出去卖了。把货卖出去收了钱,再给上游供货商货款。
就这样,乐凯挣到了第一笔钱,欠丈母娘的钱终于还上了。而广州电池厂的老板也履行了口头承诺,给了李瑶价值”20万”的电池。
李瑶刚想用挣来的钱租一间稍大的厂房,一个长沙商人表示,愿意出资让李瑶去长沙开厂。
随他去了长沙后,李瑶觉得被忽悠了。他没有收到一分钱,只是被带到一块荒地面前。抱着”厂房只是负责生产,不需要在太繁华的地段”的心理,他咬牙租下了这块地。李瑶一股脑地在长沙、深圳、广州、上海、香港等地注册了七家乐凯分公司,准备大干一场。
不料,由于厂房配套设施太差,七家分公司的业务压力日渐超过了他可以应付的极限。一年后,他的资产有2000万,只不过是负数。
经过这次失败,李瑶好好总结了自己在镍氢电池上的优势,”我们的成本一度比同行低了30%。而镍开始涨价,乐凯活了下来。”
是发小,也是导师
创立乐凯时,李瑶有六个伙伴,现在只剩他一人。李瑶说,这些人”把困难和机会都留给了他”。
赵兵也是这六个人之一,他是李瑶的发小。
2011年5月9日23:45分,从上海飞抵深圳的赵兵走进了宾馆房间,他放好行李,洗了个澡,拍醒了睡眼惺忪、刚睡了一个小时的李瑶。两人再次彻夜长聊。
当初李瑶创立乐凯时,适逢赵兵清华博士毕业,便来到深圳给李瑶把把技术关。现在,赵兵是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的一位副教授。
李瑶这样评价当年赵兵的离开:”一个书生,在那样的情况下,他起不到任何作用。”
赵兵现在基本上每个月都会在深圳呆上一周,两人碰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
其实,李瑶有今天倒也多亏了这位发小。
”他第一次听说磷酸铁锂电池,是从我这里,具体的技术和做法,都是我教的。”说赵兵是乐凯转型沃特玛的导师,并不为过。
2006年,眼看着镍氢原料一直涨价的李瑶,来到上海找赵兵。回深圳时,他就决定要转做磷酸铁锂电池。
”赵兵和我说有一种电池寿命是2000次,可以保证用十年,而且成本很低。就这两点,我当时就决定做这个。”
回到深圳,他给公司改了名,叫”optimum”(最佳、最优的意思),中文为”沃特玛”。李瑶说,他很崇拜有”天下第一商人”之称的韩国商人林尚沃,短期目标是成为深圳特区的一匹黑马。
沃特玛满街跑
2006年李瑶投了300万买了磷酸铁锂电池生产设备。1年后,政府刮起一阵全国公交国有化的风,李瑶盯上了巴士公司,亲自上门推销。
2008年,政府把中国所有的民营企业的公交路线收为国有,号召每个示范城市有1000辆电动车。
如今,沃特玛电池的市场占有率近70%。
”我们这么多年始终只是在做磷酸铁锂,而且只专注于一种型号的电池。不断地积累配方、工艺、管理的经验,所以我才敢说我们的产品比别人的略好些。”
沃特玛现有的磷酸铁锂电池车间具备日产1.25兆瓦时的能力,是目前国内实际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产量最大的生产厂家。这在同行业中绝不仅仅是”略好些”。
”2010年盈利800万,今年会有5000万利润。”李瑶说起这些数字很平静,但数字的背后并不简单。
沃特玛的销售模式至今都是直销,从公司直接派销售员到各地找公交公司谈合作。生产部门会经过开会讨论为该公司制定出具体的生产方案,接着就是具体的生产过程。只要不处理公司行政管理上的事务,他都在车间”督工”。
李瑶对于电池的野心,还不仅仅在于增加国内的销售量和打开国际市场。
”我们现在已经做到70安时,如果让电池提升到80安时,我就能让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降到和铅酸一样。”李瑶走向写字板,拿起笔,画起了自己未来的”动力电池打包方案”。
为了这一计划,他已经重金挖来了爱默生、华为的中层,而且已在着手准备收购相关的厂家。
”等风险投资的钱一到账,我们就要大干一场了。””什么时候上市?”李瑶说,”我的计划多着呢,肯定要尽快上市。”
或许有一天,会有人称他为”电池帝”。
(本文来源:快公司观察)
[page]万向的坚守
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
当市场的曙光终于照进新能源汽车,你会蓦然发现那些先知先觉的企业家早已在十年前就打下了产业布局。万向集团掌门人鲁冠球正是这样低调的先行者。
11月的一个清晨,我们走进万向的锂电池生产基地,主楼展厅中最显眼的位置,一个由万向自主设计开发的巨大公交车框架,车框的底部和尾部,就摆放着万向生产的锂电池。
2010年,万向为世博会提供了60套纯电动公交车动力总成系统、152套混合动力公交车动力总成系统、182套世博会VIP场馆车和纯电动轿车电源总成,同时还承担了世博会新能源汽车运营保障服务项目。
不过,科班出身的陈军却更愿意谈谈他对电动汽车的理解。”电动汽车电池、电机、电控构成的电动力总成系统,各部件都是有机的整体,是整车数字化控制网络系统的组成部分,信息的传递和控制决策是实时的。”陈军说,”在任何工况下,电动力总成系统,都是智能可控的,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在系统层面就要解决。”
陈军,最初是万向集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的一名博士。1999年,鲁冠球不动声色地成立了万向电动汽车项目组,定下了”电池——电机——电控——电动汽车”的发展路线。2003年,万向电动汽车公司成立不久,陈军加盟,参与了整个纯电动汽车的开发,如今他的头衔是万向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时间倒回2003年,这一年10月,万向纯电动汽车纯电动动力总成系统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次年,万向研制出的电动客车Y9在西湖沿线成功试运行。
稳扎稳打,保持低调,这是鲁冠球的一贯作风。此后的每一年,从启动杭州市电动汽车示范运行,到动力电池产业化,万向电动汽车项目年年有所斩获。
个性随和的陈军,常和车间一线工人打成一片,但面对媒体采访,却显得有点”沉闷”。”虽然外界看来这个产业很热,实际上,我们知道自己的处境,这是个技术和商业环境都在同步成长的产业。”陈军说。
不过,在低调领头人的带领下,万向在大功率、高能量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现在批量投产的锂电池能量密度已能达到138瓦时/公里,循环寿命达到3000次。此外,在电机、电控、动力总成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核心技术。万向在电动汽车和电池方面已申报专利150多项,授权80余项。
在不经意间,万向制造的电动公交车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参与并推动国家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行动计划,万向在国内19个省34个城市共投入了364辆纯电动汽车,建立了33个服务网点。
当我们抛出”何时能看到万向制造的纯电动整车”时,陈军回答:”现在,我们还是定位为电动汽车整体解决方案和电动力总成系统的供应商。”不过,这将是一位全能型的选手。
当然,我们不曾忘记,60多岁的鲁冠球曾许下豪言壮语:”我搞了十年的电动车,但从来没有赚钱。但我一定继续投入,一辈子投入。”还有那句”我不造车,我儿子也要造车。”
(本文来源:浙江都市网)
[page]青山能源:一个农民发明家的传奇与梦想
曹青山电动大巴亮相北京
2006年,曹青山从保康开出的青山电动汽车让北京沸腾。今天,矢志追求纯电动汽车研发的曹青山在高新区建立了现代化的电动汽车科研、生产工业园,青山电动汽车也将迈入产业化。
深山里走出的发明家
曹青山出生在保康大山深处,童年的日子过得很苦。”11岁至20岁,我靠每天挣6个工分过日子。就是在这样的苦日子里,我在家里自学完了初中和高中的所有课程。我的父母都做过老师,在我的身上留下了爱学习,爱动脑筋的‘基因’。”
他照着书本上讲的发电机原理,到县城买了一个废电机和相关部件,自己组装起来,安到屋后的山涧下,就成了一个可以发电2000瓦的家用微型水电站。
虽然在农村的生活很苦,但爱学习、爱动脑子的曹青山一直坚持不懈地自学。通过自学,他初步掌握了大学光学、机械、电子和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
太阳能中温沼气发生器、多方位太阳能光感自动跟踪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制氢器、水能动力机等”玩艺”不断从他的手中诞生,有些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其中,多方位太阳能光感自动跟踪器获1993年中国第二届专利技术博览会和1994年世界科技博览会双重金奖。
创造是快乐的。乡邻们把曹青山看成了不起的”发明家”,而曹青山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中体会到了人生的乐趣。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们还十分贫困,他已经盖起了小楼房,过上了”发明家”的好日子。
梦想终于成真
曹青山深信,电动汽车总有一天会替代汽油、柴油车,成为一种低消耗、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车。搞电动汽车研究要买车、买电器、买蓄电池,需要大量的投资,他四处借贷。机械、电学知识不够,他就一边打工,一边到河南南阳理工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学习。
1987年,债主们逼上门来要钱,并把他告上法庭。曹青山打了27场官司,只好卖房子、卖地还债。
到了2002年,曹青山手里又有了些积蓄,买了一辆旧皇冠轿车,把它改装成一辆电动汽车。这辆电动汽车充一次电虽然只跑了50多公里,曹青山仍然非常高兴,他把这50公里看成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003年,曹青山又把一辆红旗世纪星轿车改装成电动汽车。这一次,他把电动汽车上使用的铅酸蓄电池改成了电能容量大、充放电更为方便的锂电池,电动汽车一次充电行驶里程提高到300多公里。
2003年11月,曹青山将改装的桑塔纳2000电动汽车开到北京检测。一次充电行驶里程达到400公里,最高时速96公里,经济时速下百公里耗电7.8度————这一结果表明,该电动汽车的多项检测指标在国内同行中属于领先水平。
这时,一些国内企业家向曹青山伸出合作之手。有两家企业先后投资数千万元,与他合作开展电动汽车的研究。
产业化曙光到来
2006年4月18日,曹青山把不断创新改进的电动汽车开到了北京。经多家权威机构的严格检测,该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驶里程为548.8公里,百公里耗电8.02度,均领先于国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2007年5月,经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曹青山新研发的电动汽车一次充电行驶里程为569.5公里,百公里耗电8至10度,领先于世界同行业水平。其后,曹青山驾驶着青山电动汽车,成功翻越了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和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口,证明青山电动汽车在高原条件下仍然安全可靠。
如今,青山能源研究所固定资产达到5500多万元,有电池、电机、线控及平衡检测等四大车间,有现代化的研发手段和试验设备,还有大小不同型号的电动汽车,具备了高科技企业发展必需的条件。
(本文来源:襄樊晚报)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所有,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
( 编辑/李艳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