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车企的移动出行联盟
还是那辆四个轮子的汽车,但一场由汽车制造商深度参与的移动出行领域的大变革已经没有退路。
本田汽车和日野汽车近日宣布将加入软银和丰田汽车的合资公司,在日本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出行服务。这家名为Monet的合资公司表示,根据一项协议,本田和日野将分别向合资公司投资约2.5亿日圆(约合227万美元),并持有合资企业10%的股权。
软银集团旗下的日本电信公司和丰田汽车去年成立了这家合资公司,目的是进军Uber、滴滴出行和Lyft等移动出行企业主导的拼车领域。
本田的加入,突显出汽车制造商在开发新的交通服务方面面临的挑战。未来的汽车直接销售可能受到威胁,用户将选择按次付费的服务,而不是拥有汽车。这也是汽车制造商、科技公司之间整合趋势日益增强的大背景。
目前,这些公司正努力应对开发新服务所需的巨额投资和软件开发能力,而这些新服务的需求还有待测试。
打破市场垄断格局
丰田汽车总裁丰田章男(Akio Toyoda)表示,汽车制造商与其他行业公司加强合作,将有助于提高移动服务行业的透明度。换句话说,就是要打破现有的市场垄断格局。
去年,本田斥资27.5亿美元投资了通用汽车旗下无人驾驶汽车部门Cruise5.7%的股权。在开发自动驾驶汽车方面落后于许多竞争对手的这家日本汽车制造商,也是东南亚叫车服务Grab的投资者之一。
不过,软银集团及其1000亿美元的愿景基金已经是全球拼车领域的主要参与者,所投资的公司包括Uber、滴滴、Grab和Ola,控制着该行业90%的市场份额。
Monet计划明年在日本推出按需公交和汽车服务,并最早在2023年推出一个基于丰田“e-palette”的无人驾驶汽车运营平台。
挑战传统出行服务公司的,并非只有日本。
本月早些时候,阿里巴巴、腾讯、苏宁以及重庆长安汽车、一汽、东风等汽车制造商成立了一家规模15亿美元的移动出行服务公司,此举可能会考验传统势力的市场主导地位。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网约车市场,一项数据显示,中国的网约车市场价值230亿美元。其中,滴滴出行获得了90%的份额。然而,从宝马、戴姆勒、吉利(曹操专车)到上汽集团(亨道出行),以及美团等一系列汽车制造商和科技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移动出行服务,以求在出行市场转型的时间点分一杯羹。
这些事件的背后,都传递出一个新的信号和全球趋势,即传统汽车制造商正在进入移动出行服务行业。
苏宁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新成立的网约车公司及其投资者来自多个领域,将有助于形成“业务协同效应,这将有助于丰富公司的生态系统”。
去年,宝马和戴姆勒宣布成立一家移动服务合资企业。今年,两家公司宣布各投资10亿欧元来发展和整合他们的汽车共享、打车、停车、充电和多式联运业务。
最终,双方将作为单一的移动服务提供商,拥有一个全电动、自动驾驶的车队,可以自主充电和停车,并与其他形式的交通工具集成。
资本市场“回光返照”
与此同时,随着Lyft、Uber等移动出行服务公司陆续进入IPO阶段,也显示出资本市场对于未来市场空间的新思考。Lyft首次公开募股估值超过200亿美元,吸引公众投资者的关键是显示出强劲回报的潜力。
目前,支付司机的费用占到了出行服务平台收入的70%,而无人驾驶的到来有望改变这一局面。这对于平台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利润空间。不过,什么时间点实现似乎还是一个未知数。
按照上周五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Lyft2018年营收为22亿美元,净亏损9.11亿美元。相比之下,2017年这家公司的收入为11亿美元,亏损6.883亿美元。
另一家传统巨头优步,近日宣布将斥资31亿美元收购竞争对手Careem,其主要在中东、非洲和南亚的98个城市运营出行服务。Careem是优步的一项重要收购,优步此前从中国、俄罗斯和东南亚的多个海外市场撤出。
优步预计将于下月IPO上市,估值高达1200亿美元。不过,该公司去年的收入为113亿美元,亏损高达33亿美元,原因是该公司为提高与竞争对手的竞争力,对乘客和司机进行了补贴。
如果说在过去几年里有什么变得更加清晰的话,那就是出行服务变得越来越普遍,不仅是在日常出行中,而且在商业用途上也是如此。
近日一家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去年北美企业所有差旅收入中,超过三分之二的人选择Uber和Lyft,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商务出行依赖于这些服务。
问题来了,日益激烈竞争的移动出行市场,谁将赢得这场竞争?
还是以Uber和Lfyt为例,在成为市场领导者的过程中,优步犯了一系列错误。对消费者数据的处理不当、安全漏洞以及持续不断的负面事件,损害了该公司在一些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与Uber竞争的Lyft很快就利用了Uber的失误,包括承诺的乘车安全、优先考虑更好的司机待遇、意识到乘车对环境的影响,当然包括比优步更便宜的乘车服务。此外,Lyft还与明星名人建立了一系列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推出了流行音乐视频和电影娱乐服务,使其迅速成为优步的头号竞争对手。
在这种情况下,暂时的赢家是消费者,他们能够获得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带来的好处,不断转向下一个更便宜的替代品,从而吸引更多的参与者进入市场。
汽车制造商的“乌托邦”
在新一轮的移动出行布局中,传统汽车制造商无疑是最为激进的。
所有汽车制造商都担心,随着周期性衰退和贸易战的冲击,全球经济放缓可能演变为一场溃败。他们最担心的是,在利润最高的市场,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即将结束。
对大多数公司来说,利润的重要来源——中国,正引起严重的高层焦虑症。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20多年来首次萎缩,销量下降2.8%至2810万辆。
今年开始,很明确的信号就是汽车制造商正在缩减成本,退出亏损国家或细分市场。然后,他们将投资重新分配到最能发挥作用的领域,那就是电动化、智能化和共享化。
吉姆•哈克特(Jim Hackett)在福特汽车公司的第一份就是想办法在不涉及汽车销售的情况下赚钱。作为彼时负责智能移动业务的高管,他做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斥资6500万美元成立一家提供穿梭巴士的出行服务公司。
三年后,哈克特成为福特的首席执行官,而这家初创公司已被永久关闭。福特认为这是一个实验的结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哈克特今年1月在底特律车展上表示:“这教给我们的东西,以及该行业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去年,共享出行初创公司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全年超过50亿美元的投资,比2017年增长71%。
市场正在“押注”一种关于移动出行“乌托邦”愿景,但商业模式实际上并不存在创新。当这种乐观情绪与资产负债表的现实相冲突时,保守的汽车制造商往往会砍掉那些不盈利的项目。
几乎所有的大型汽车制造商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移动出行战略目标,从传统的拼车服务到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但它们的主要业务(制造和销售汽车)可能会阻碍这些目标的实现。
要知道,戴姆勒和宝马是在各自的移动出行服务出现亏损后,才开始考虑结盟并通过合资公司的方式以削减成本投入。
汽车制造商正在向RoboTaxi和网约车等移动出行领域投入数十亿美元,却不清楚何时能从中赚钱。他们用传统业务赚来的钱来支付这些巨额投资。“共同点,就是没有人真正弄明白如何赚钱。”
定制化车型和自动驾驶,体验至上
更为现实的战术,就是专为网约车等移动出行服务设计专用车型。这无论是对于出行服务平台还是汽车制造商都是可见的未来。
去年4月24日,滴滴出行宣布将与30多家汽车制造商合作,包括比亚迪、丰田和大众中国、雷诺-日产-三菱等等,联合开发“共享移动领域的专用新能源车型”。
滴滴官方表示,席卷整个行业的颠覆性变革意味着,像滴滴这样的出行服务平台和传统制造商之间显然有共同利益,完全可以携手开发和改进叫车和共享平台。
一直以来,网约车都是基于现有市场在售车型的服务,在高端专车市场没有出现之前,吸引消费者的仅仅是补贴和低于出租车的价格,而并非车辆本身。
换句话说,未来的出行市场车型将严格按照价格等级进行定制,这显然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也更有利于为用户提供高端服务。
不过,颠覆可能是最终由自动驾驶汽车决定。尽管自动驾驶给车辆带来了额外成本,但运营生命周期内的净成本削减潜力可能足以抵消增加的成本。
为使用付费,这是未来的大趋势。我们正在接近一个可能颠覆整个汽车市场的临界点。汽车制造商都将转型为共享移动服务的供应商。
“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是这场车轮上战争的终局,这是几乎所有行业参与者普遍认同的方向,也是Waymo等众多自动驾驶初创公司的目标和梦想。
来源:高工智能汽车
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转载自高工智能汽车,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