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2021全球供应链大会|王金照:欧美加码新能源发展下的机遇与挑战

10月11-12日,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共同主办的“2021第三届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全球变局与双碳目标下的汽车供应链”。

在11日下午举办的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王金照谈到,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得益于我国专家、领导层见识早、行动快,走在前面了。之前我们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在新车中销量占比20%,目前看如果要保障”双碳“目标的同时发展汽车产业,我们的汽车保有量有可能翻番,再加上欧美都在押注电动化的背景,我们电动化的速度应该更快一点。

图片 4.png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刚才各位领导和专家很系统的讲解了我们下一步的出路,我就从一个点切入,最近看一看欧美在押注、在加码新能源发展。刚刚陈主任讲,电动汽车发展得益于我国专家、领导层见识早、行动快,走在前面了,前些年这些发达国家战略遇到摇摆,但是最近特别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面,我们感觉到采取了实质的行动,对于下一步的竞争格局也会产生一些影响,下面分析一下其中的机遇和挑战,为我国下一步做好工作提一些建议。

总的来看,根据IPCC的报告,工业化以来,全球的温升已经上升了1.1度,如果保持目前的态势全球气温将继续上升,而这个结果是不可接受的,大家看这些年的极端天气,包括疫情,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全球130个国家宣布了碳中和的目标,大部分国家的目标是放在2050年。

根据IPCC的分析报告,如果全球的温升控制在1.5度,剩余的排放空间大概上限是3000亿吨,现在每年大概的排放量是3300亿吨,大概率应该是3000亿吨,小概率或者说最多是9000亿吨,在这样的排放空间我们需要找出技术解决方案,IEA做过比较多的报告,也给出了技术和政策的路线图,但我想这里面电动汽车是很重要的角色,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到2030年全球销售的电动汽车中60%应该是电动汽车。

我们国家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从我们现在分析的结果,这是一个示意图,我们做了分析,从现在来看,钢铁、电力,包括有色,在2025年之前碳排放还处于上升的过程中,即使到2025年之后,很长时间是平台期,而建筑和交通部门碳放到2030年之前有可能是还需要增长的,这个背景下面意味着,我们2030年碳达峰、2060年的碳中和是一个很不轻松的任务,或者是非常艰巨的任务,每个部门都要尽最大的努力,没有一个部门是轻松的。所以这个角色中,特别是刚才陈主任说,我们的汽车保有量还要翻番,这样电动化也必须要加速。这是一个大的背景。

有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以后,我们对不同国家的政策进行了梳理,我们觉得美国在这件事情上,尤其是特朗普时代战略是有些摇摆的,美国虽然有特斯拉这样的大型企业,但是他的传统企业转型明显滞后,产业链没有培育出来。但是拜登上台以后他还是延续奥巴马的思路,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刚讲要加快新能源汽车,刚讲之后没几天美国也发了他们的发展目标,要求到2030年乘用车和新型卡车50%是新能源汽车,同时在基础设施上给了比较多的投入,汽车产业界也承诺投资3300亿美元来推动汽车的电动化转型。

欧盟最近动作是比较扎实的,欧盟在气候变化领域是助推者,也是一个引领者,2019年欧盟推出了绿色新政,欧盟不仅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而且要通过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保持提升欧盟的产业竞争力。欧盟的主席曾经说过,绿色转型是跟欧盟的命运高度绑定的,基于这样的战略认识2019年推出了绿色新政的一揽子计划,其中我觉得欧盟在电动汽车上的发展加速了。以往欧洲的支持更多的从研发这个角度来支持比较多,我们当然是双向发展,既有研发领域的大项目、科学项目的支持,在需求端也给了很大的支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为需求提供比较好的支持的局面。我们感觉欧盟现在也在学习我们的做法,并且力度相当大。图表里是这些主要国家的补贴政策。

2020年欧盟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是140万辆,首次超过中国,它的渗透率超过10%,是2019年的3倍,最近他们又提出来要减碳55%的目标,其中乘用车2030年要比2021年下降55%、货车比2021年下降50%,这是很高目标,现在来看我们觉得欧洲的势头是非常强劲的。

这里面我们做的一些分析,我们认为这轮国外促进电动汽车发展的政策动力还是比较持久的,有气候减排的考虑,也有抢占制高点的考虑,发展目标是比较激进的,配套政策也还是比较有利的,他有抓手实现这个目标的。另外在这次行动中间,普遍重视本地供应链的建设,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都重视这件事情,他也邀请我们很多的电动汽车企业,尤其是电池的企业,到欧盟去投资。甚至为了促进国内的产业链发展,还在这里面设立了整个供应链低碳排放的隐形壁垒,大家知道,因为中国还是以煤炭为主体能源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讲我们产品的碳排放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希望在以后的产品进口中间要设立一定的碳排放,也希望利用这个措施既顺应大势,也希望利用这个措施促进相关企业到欧盟来投资。当然除了美国之外、欧洲之外,日本的政策也是比较积极的。

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很好的,前面领导已经讲了,前些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市场的比例到50%以上,去年我们占到了45%,因为其他国家上来了。

我们也做了一些前景分析,我们当时规划新能源汽车占比到2025年在新车中占比20%,现在来看我们觉得如果要想实现“双碳”目标,再加上全球欧盟押注的背景,我们觉得这个目标应该适当加快。我们想能不能到2025年的时候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整个销售的比例能到25—30%,2030年能到50%,这个水平也只是相当于欧盟和美国当前大体的水平,因为从产业基础来讲、从发展任务来讲,我们都需要速度更快一点。

当然这样一个局面其实给我们带来不少机遇,并且我们先走一步,对我们的整车将来汽车的出口、包括零部件的出口,包括投资布局,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并且我们觉得这个时候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可能未来2—3年也是这些欧美国家自己建设本地产业链的机会,这是一个不可丧失的机遇,以前我们是用市场环技术,我们现在也具备了技术这个条件,我们具备了这个技术条件就要利用先发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占领市场,为我们扩大规模,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当然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原来中国是唯一的中心,所以这么大个市场对人才、对资金、对技术是个引力场,都在往这儿汇聚,欧盟美国加入以后,会形成多个中心,这是第一个变化。

第二,总体来讲,我们龙头的整车企业有竞争能力,有很好的企业冒出来,但是整体来讲竞争力还是有差距的,所以一旦欧美发力,我觉得未来的竞争还有一定的变数。

第三,我们在关键领域自主可控的程度还是偏低的,刚才很多领导也讲了,我们做了个梳理,但是不细细展开了。

下一步建议:

第一个,还是要做好一个规划,进一步明确2025年—2030年的目标,因为汽车的规划出来整个产业链起协调作用之外,它和道路、和未来的能源系统有比较好的协调,刚才周院士也讲了,在考虑电网建设的时候,也要考虑电动汽车发展的速度,这两个整体的清晰的规划,会有利于这个行业更协调、更快速的发展。其次,虽然说电动汽车发展很快,但是还需要政策支持,尤其欧美这些国家,最近政策支持力度还是很大的,我们的一些前期行之有效的政策,我觉得退坡有一个稳妥的循序渐进的安排,电动汽车可能还需要扶上马再送一程,避免退坡过快对产业发展形成负面冲击,造成我们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局面。另外,未来汽车管理的措施和碳市场碳交易的机制也要结合起来。

第二个,要进一步加快国内消费潜力的释放。我们现在电动汽车的销售大头还是在几个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下一步怎么扩大消费,包括怎么样在排放管理、在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这些中心城市,老城区充电设施的建设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这涉及到电网、涉及到业主、涉及到物业的协调,这里面有很多很细致的工作需要推进,如果没有这些支撑我们这8个中心城市下一步电动汽车的消费持续性是下来的,在做好这些中心城市的消费潜力释放的同时,我们也小在中小城市包括农村来加快相应的价格合适的、安全便利的推进,这里面包括农村电网的升级和支撑能力的提升,因为将来农村一家一户一个院子,充电还是很方便的。

第三个,提升全产业链的创新能力。一是,在“卡脖子”技术方面我们还是要通过一些共性研发平台的建设,包括我们一些产业链的合作来突破。二是,在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路线上,包括对基础材料的研究上,这个不是单个企业能够解决的,尽管我们的龙头企业也很大了,尤其在电池领域,但是这个是需要国家通过重大科技计划来进行支持的,做好相关的工作,为企业创新储备了知识、培育了人才,也避免我们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出现错误的选择,这些工作应该是政府提前安排的。三是,跨界融合,刚才大家也讲了。四是,绿色制造。因为现在看汽车领域的低碳化,不仅仅是适应环境的低碳化,适应环境的低碳化是重要的竞争力来源,未来在整个制造环境的低碳化也是竞争力,尤其在全球大的减排背景下也是重要的方面,欧盟的碳边界调节税,包括下一步消费者碳标签的推出,这些都会对我们产品的竞争力产生影响,这个也需要提前布局。  

第四个,支持企业“走出去”。这是我们难得的机会,我们讲“双循环”,第一,一定是开放的双循环,第二,双循环一定是高水平的双循环,通过我们前面研发能力的提升、国内市场的启动,一定要培养出一套新的东西出来,出来以后还要“走出去”,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环境下,我们的外事、外交部门还是要为这些企业“走出去”提供帮助。上游资源的布局,我们的企业做的不错,下一步还是要继续。到一定时候,尤其是像锂资源、镍资源、钴资源很集中的,尤其一些还是在不稳定地区,这个时候还要通过外交力量与产业发展格局相匹配。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我们希望在低碳领域,这是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国外尤其美国对中国进行“小院高墙”技术脱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加强在低碳领域的技术合作,尤其是研发前的技术合作,我们能不能在相关领域设一些国际版的重大专项,就像欧洲的地平线一样,欢迎全球的技术、人员、科学家来参与,这样也加快人类技术创新的步伐,也是打破美国科技脱钩、“小院高墙”围堵策略的方式。我们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确实走在前面,也有很好的经验,包括像电动汽车百人会这样的机构,能不能为这些国家将来电动汽车的发展做规划,有利于这些国家绿色转型、绿色发展,也有利于我们企业“走出去”。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王鸣幽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