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长兴天能集团董事长张天任:逐梦绿色动能
从杭宁高速长兴口下,沿着306国道,驱车至长兴城南开发区,天能集团今年夏天正式投产的800亩循环经济产业园就在眼前。
这里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再生铅回收设备,每年能无害化回收处理15万吨废铅蓄电池,产生10万吨再生铅及数万吨副产品。
”一个近10斤重的废旧铅酸蓄电池,经过脱硫、废酸回收、结晶和低温熔炼等工序,可产生6斤多再生铅,6两多聚丙烯塑料,1斤多硫酸钠,全部都可以再利用,可以说是将废旧电池吃干榨净。”为了让作者加深印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不厌其烦地算了一笔更细的账。
这家连续15年为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突破200亿元,业绩和利润连续三年以超过60%的速度递增。
然而此刻,张天任显然最为自豪的还是循环经济产业园,他告诉作者,在河南濮阳,天能正投资数亿元复制了一个同样的版本,明年将投入运行。
这只是天能打造绿色动能产业版图的一景。
循环经济里淘金
也难怪张天任感到骄傲。
废旧铅酸电池的再回收和再利用一直是一个全球棘手的问题。再回收,需要巨资投入;再利用,又存在技术上的障碍。而今,张天任带领的天能科研团队彻底破解了这两难。
这个难题的破解意义有多大,可以看一组数据:2009年长兴铅蓄电池年产9000万只,合重50万吨,产量占全国的12%。据统计,长三角地区每年会产生近30万吨废蓄电池,但当时浙江省有资质的铅回收冶炼企业仅1家,年回收量仅万吨,后来这唯一的一家也因环保整治而被取消相关资质。
人工拆解、废酸无处理直接倾倒, 80%的小型再生铅企业环保设施简陋,熔炼、精炼、合金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含铅废气。废蓄电池的科学回收利用不仅关乎环境安全、百姓健康,也关乎上下游产业的生死存亡和可持续发展。
在天能循环经济产业园,作者特别关注每个环节的清洁生产。
穿梭在巨大的装备、管道间,作者看到的像是一”魔环”:入库、破碎、水力分选、脱硫、压滤、结晶、熔炼、精炼、合金……10多个环节,采用全湿法密闭生产,整个过程全自动化,彻底改变传统的蓄电池拆解造成的污染及繁重的体力劳动,人与铅零接触。
相对于传统工艺的低回收、高能耗、高排放,天能再生铅项目的金属回收率提高10%,可达98%以上,年多产铅1万吨,增效1.5亿元;降低能耗30%以上,节约增效约2835万元;残酸回收率达100%,塑料回收率达99%。废气彻底治理,余热、废水100%循环利用,实现了”零”排放。
这种高效的回收再利用得益于在世界最先进的意大利博纳帝全自动机械破碎、水力分选工艺技术设备基础上创新的新技术。4套来自意大利的最先进的全自动生产线再加上大大小小70多台(套)国产装备,至少比传统工艺解放了90%的劳动力。天能正引领蓄电池产业走向绿色和生态化。
”现在,我们不仅能够将自产电池全部回收再生循环利用,同时也可以承担社会上废蓄电池回收利用,最终在长兴形成电池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张天任告诉作者。
绿色动能新梦想
繁忙的年末,张天任刚送走一批院士专家以及企业家同行。他们来长兴参加由天能承办的全国第二届铅酸蓄电池新技术研讨会。张天任愿意牵头做这件事,同时也更想听听这些业界精英们对未来的把脉。
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张天任会琢磨琢磨十八大报告,读读最近的新闻。听政声,观时事,早已挂在他脑海里的天能未来发展版图从未像现在这样清晰。”新能源动力电池,新能源储能电池,废旧电池的再生利用,利国利民利企,顺天顺势顺民,未来往这个方向走定了!”张天任告诉自己。
严谨务实的张天任不轻言梦想。现在,他告诉作者,天能未来要做新能源动力电池的最大供应商。
上世纪90年代,当满街奔跑的是屁股后面冒着滚滚黑烟的摩托车时,天能率先研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一代电动助力车专用蓄电池,一举打破国外品牌电池对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垄断,引领和推动中国电动车行业发展春天的到来,自己也顺势发展成为铅酸蓄电池行业的老大。
”电动汽车热起来了,为什么形不成产业化?风能太阳能如何更好地利用和推广?所有的关键都在于电池技术。”张天任认为,天能凭借一贯的创新驱动一定能研制出更经济便宜更稳定可靠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未必只是梦想。
事实上,当五年前电动自行车产业快速发展,众多动力电池企业还守着传统铅蓄电池产品过小日子时,天能已经率先拉开行业转型升级的帷幕,先后开发生产了镍氢和锂离子电池、电动汽车电池、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新材料等五大系列上千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其自主研发的风能太阳能储能电池,拥有提高充电接收能力等多项国家专利,现已实现产业化,用于国内外多项大型工程;其汽车电池与奇瑞、上汽等100多家大客户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并成为上海世博会服务车辆首选供应电池;其胶体动力电池在国内首次用到了飞机牵引车和纯电动公交大型车辆上;天能还与国家电网、康迪车业合作,在金华创建电动汽车电池更换服务公司,为纯电动汽车上路积极铺路搭桥……
22年前,年仅24岁的张天任借来5000元承包一家负债累累的村办蓄电池厂,仅因为这个渴望致富、有闯劲的年轻人在当时能源紧张的空气中嗅出了商机;今天,当年的小作坊已成为一家拥有2万员工、总资产逾60亿元的国际化企业。进入人生丰年的张天任已将纸上财富看得风轻云淡,两肩却多了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做环保电池,做绿色产业,将是我的终身事业。这也是企业对社会的最大回报。”
天能,一幅绿色动能产业版图正徐徐铺开。
( 编辑/李艳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