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成波:中国主要是通过形成五个技术平台来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
2018年6月19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中美新能源车政策实验室在北京共同组织了“交通领域三个革命及中美积分交易政策研讨会”。电动化,智能网联,共享化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在三个革命趋势下,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程逐步加快,产业格局的重构也在逐步加速,价值链不断延伸扩展,主要国家都在开始加大政策支持和研究力度。会议为进一步了解中外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相关动态,主要研讨三个革命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其意义。亿欧汽车也在现场对研讨会与嘉宾发言进行了报道。
活动现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院长成波发表了“智能网联汽车在中国的发展”主题演讲,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1、智能化和网联化在自动驾驶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汽车只依靠自身的智能化而不联网,是解决不了出行问题的。
2、目前,由于国家层面的推动,中国的电动汽车在技术方面和整个市场的普及率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3、我们要从终端和云端两个方面共同构建一个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
以下为演讲实录(有删减):
很高兴今天在这个场合和大家进行深度交流。刚刚三位专家围绕出行这个大的主题,宏观地分析了未来人类出行的大趋势。而现在我们围绕着车本身,看看中国发展的路径。目前,我们认为中美两国围绕着车和出行这个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人力和物力,整个发展势头是比较旺盛的。而如今,全球的汽车行业都面临着巨大转型。
汽车行业竞争加剧
一是汽车企业本身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我们现在跟企业的一些主要决策者聊的时候,发现他们有比较深的忧虑,不仅仅是对如何创新技术和产品的担心,更多忧虑的是整个商业模式和人出行习惯的变化,就是刚刚我们探讨的共享出行,中国现在讲四化,实际上两者说的是同一个事情,就是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智能和网联实际上就是刚刚提到的自动驾驶里面出现的两级,一个是车自身的这种智能化,通过智能化替代人来进行驾驶,二就是说如果汽车只靠自身的智能化而不联网,实际上是解决不了出行的问题的。
二就是是目前除了车企外,更多的IT企业加入了汽车出行领域的竞争。
在我看来,现在有四个国家在引领国际的潮流,美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其中,美国是老牌企业,中国算是后起之秀。从技术的变革到商业的应用,中美有很大的相似处,当然也有差距,而德国跟日本又有其他的一些不同,这两者本身的基础比较雄厚,像电动化、智能化的转型和产品方面的迭代还是有比较厚的基础的,不过在共享出行方面现在也能看到一些进展。
那现在我们说的三个革命也好,四化也好,在汽车的智能驾驶方面,各个国家的政府层面都对智能和网联投入了更大的关注,比如说像美国、德国、日本,他们都把电动化看做是商业竞争。而智能网联实际上是关系到全社会,或者是交通社会人类出行的更大的一盘棋,很多国家比如说美国也好,日本也好,欧盟也好,现在都把它上升成一个国家战略,一个宏观战略在推动。
最近几年,中国从国家层面,在电动化这块投入了很大的关注,由于国家的推动,目前整个市场的普及率和技术的提升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第二个特点也受到中国政府高层的关注,就是我要介绍的智能网联方面的发展。
最近中国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我们叫人工智能2.0,实际上它里面最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交通出行。第二个动向就是工信部现在已经批准成立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家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国家战略,是十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现在智能网联可能会成为国家汽车领域战略的另一个热点,同时发改委也在积极地制定,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现在的中国制造2025中,也有围绕着汽车的电动智能网联而制定的一些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这个是目前的一些动态。
所以今天智能网联的发展,一方面是市场、企业方面的竞争,另外一个它又是涉及到了国家基础设施。因为就汽车发展的这种路径来讲,一个是汽车靠自身已装备的昂贵的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实现自动驾驶,另外就是依靠高精度地图,高精度定位,实现车路一体化和整体智能化的发展路径,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基础设施和平台的建设。实际上自上个世纪开始,各个国家都在围绕着智能交通,从路和车两方面同时发力汽车的智能化。但是目前在新的智能网联和出行共享这一轮大潮里面,我们应该怎么发展?我今天主要介绍一下中国在这方面的一些基本的发展思路。
中国在智能网联方面的发展思路
因为大家有很多机会解了企业,所以我在这里不多做介绍,今天我更多的是从国家基础平台建设方面跟大家分享一些相关的信息。智能网联创新发展的战略是发改委在制定国家的整个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里面提出的,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我们是围绕着几个主要的战略方向来形成整个支撑产业发展的一些技术平台的。第一是对于智能汽车的一些技术创新体系,第二是产业生态体系,第三是网络设施体系,第四是标准体系,第五是无人驾驶上路以后如何有效监管的问题,第六是安全体系,这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我们首先看一下技术创新体系,一些前瞻性的技术通过跨界融合、政府推动和各方面的参与都会尽快的形成对于产业体系化的一个支撑。所以未来智能网联的发展离不开跨界的整合,资源的整合,技术的交汇。实际上这些竞争是起到一个支撑作用的,并不涉及到一些直接的商业竞争。
第二是对于产业生态体系的这种建设,这里面不仅包括我们说的传统的OEM主机厂,也包括核心的零部件企业,以及市场相关的各方和整个发展的商业模式。他们在各自实现突破的同时,又在思考怎么才能构成新的供应链、技术链和产业链。
第三是网络设施体系,智能网联汽车除了车载自身以外,对于高精度的定位、地图、大数据、无线传输这些汽车之外的东西,都需要从车、路、通讯各方进行有效的共同确定发展规划。
第四是刚才一再提到的我们发展的标准体系,这里面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法规,包括路权的设定。人开车的时候,车和人的这种考核是分开的,对于汽车,我们是通过公告的形式,来对其安全性进行审核;而对于驾驶人来讲,我们则是通过学习、训练、考驾照的这种方式来进行考核的。但未来到无人驾驶,这个路权应该怎样发放?按照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制定法规保证无人驾驶汽车的交通出行安全性呢?这一块实际上就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如何进行技术考核?如何界定法律主体和法律责任?这些到目前为止还是无解的。
第五是现在汽车分了很多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混合交通都将是存在的,这里面有人驾驶的,有系统半自动驾驶的,也有全自动驾驶的,这是一种混合的交通体系。在这种混合交通体系下,如何有效的监管汽车运营?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另外就是目前的技术还不成熟,所以我们在进行技术研发的时候就要多试。汽车是跑出来的,在计算机上不可能做出来一个完整漂亮的汽车。我们说加州有几十家公司获得了上市的路权,北京上海也在陆续发放这些路牌,我们在局部的示范区域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也是带给我们的一些挑战。
第六就是信息安全,目前汽车在信息安全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这里面端、管、云各方面都有信息漏洞。端主要是指车载的一些移动终端,管主要是在数据通讯,数据交互这方面出现的一些信息的漏洞。另外就是云端数据管理,这个就是说在发展层面上说的。
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五个平台
在整个技术发展的创新平台中,这里面提出的五个基础平台是下一步为了支持产业发展的。这里面包括车载的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的基础平台、智能汽车运控的技术平台、新型车载终端的技术平台,还有就是信息安全的技术平台,下面花一点时间简单介绍一下这几个平台。
我们知道车载的计算平台相当于未来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脑,这也是下一步发展汽车智能驾驶是重中之重。它是依靠一个高性能的计算技术,高性耐的软件技术来对汽车进行决策及控制的,这里面包括对环境的感知,对车辆的控制,还有车与车之间的互联互通。这些计算平台需要解决的是安全和技术支撑的问题,而从整个大的方面来讲,国家的安全、国防的安全、行业的安全这都是大家需要考虑的,从这种技术体系还有规范和行业的培育这方面来讲,它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我们说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车端有车载计算平台,还有局部区域边缘的计算平台,这共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大网来统筹和管理整个的交通运行的系统。
高精度地图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未来的自动驾驶汽车是跑在数字公路上的。通过高速公路的高精度地图,数字公路中能精准地解决很多利用车载解决不了问题,当然中间这块显示的就是数字,这一层是共享平台。而技术平台需要解决的问题,就需要一些像高校、科研院所包括一些国家平台的支撑了。
比如,以自动驾驶为例,目前平台主要完成的是基础数据的采集。实际上,这个现在各个公司都在做,像刚刚介绍的滴滴,估计百度和各个主机厂也在做,大家各自为战。但各家企业采集的数据毕竟有限,如果能把这些数据汇集到一个平台上,就既降低了各个商业化公司在数据搜集、数据分析、数据加工这里面的成本,同时又有利于有效的管理数据和信息。在这里,这个平台主要是在一些可以合作的领域来提供各种基础的数据的,在竞争领域帮助这些相应的公司来开展差异化竞争的。
而车载终端同样是一种相关的架构,因为未来的一些智能终端需要车载的多模式的通讯和定位。还有智能网络安全一体化的车载的基础平台,需要推广一些集成的芯片。像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技术,是要从端管云中提供的。这里面一个是车载,它需要多级纵深的防御。而现在的信息安全防护方面是基本上不设防的,从架构体系到标准规范,都还在刚刚起步架构的过程中。另外在云端实际上就是互联网,我们原来维护互联网信息安全的很多方法,包括一些基础的软件体系都是可以来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应用的。
所以我们要从终端和云端两个方面共同构建一个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通过这些平台的建设和支撑,希望中国的智能网联相关的企业能获得更大的资源和更快的进步。
来源:亿欧
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转载自亿欧,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