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天际汽车牛胜福:跟时间赛跑,要跟特斯拉比高低

“我希望退休的时候可以跟女儿说,我也干了一款自己的产品,而不是给德国人打了一辈子工”。

一见面,牛胜福就跟我强调,这是他投身新造车运动的初心。这位高大的蒙古汉子,皮肤被晒得黝黑,整个人看起来非常朴实。他说,即便给他一个亿,他过的还是很简单的生活,所以他是为了一份情怀在造车:造一辆比特斯拉更有品有趣的车。

微信图片_20181116083535.png

从1996年起,牛胜福在上汽大众工作二十年,干到了技术中心执行总监的位置,领导的研发团队超过2000人。2016年,他试水互联网造车,随前领导张海亮一起加入乐视,担任乐视超级汽车中国首席技术官。他丝毫不避讳在乐视的这段经历,认为这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验,体会到了互联网最核心的用户思维。

2017年9月,牛胜福和随张海亮一起 All in 电咖汽车,并开始以一种每天加班加点,几乎没有节假日的节奏狂奔。狂奔的结果是,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他和团队就把电咖汽车高端品牌ENOVATE首款产品ME7研发了出来。2018年11月13日,电咖汽车举办品牌发布会,将ME7命名为天际汽车。

微信图片_20181116090322.png

在本次广州车展上,电咖汽车的展台已经看不到有关电咖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天际汽车几个字。而牛胜福的身份也变成了天际汽车董事、CTO。

横空出世的天际汽车,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在广州车展媒体日的前夕,我跟他牛胜福聊了聊。此时的他,有一只手因故受伤,还缠着白色纱布。但为了自己的情怀,他毫不介意自己带伤上阵。

微信图片_20181116085459.png

在上汽大众的二十年

第一电动:你的经历很有意思,在上汽大众干过,在乐视超级汽车干过,后来又和张海亮一起创业,打造天际汽车。先讲一讲在上汽大众的经历吧。

牛胜福:1989年我从内蒙古考到上海交大读书,1996年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上海大众,在研发部门工作,一直干到2016年4月。我在上海大众工作了20年,后面10年负责车型研发,在我的带领下,研发部门从两百多人,发展到最终我离开时的2000人。在我们的努力下,上海大众融入了德国大众的全球研发体系,这是让我们非常骄傲的。    

第一电动:有哪些成功的案例?

牛胜福:比如说朗逸,就是上海大众的本土开发人员为本土市场开发。在合资企业的自主研发中,朗逸项目应该是起到了表率作用。2004年,这个项目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我们一笔一笔地在上面写字,从图纸、方案、结构设计、试制试验、零部件试验、系统整车试验,到最终的整车,都是由上海大众本土团队完成的。2008年4月,朗逸上市,这个车型出来后销量很火爆。

朗逸的成功,给了我们团队很大的信心,随后我们又开发过几款新车型,比如说凌度、途昂和新帕萨特。你知道,在中国售卖的新帕萨特,和北美的帕萨特是共平台共车型的,跟欧洲的帕萨特是不一样的。德国帕萨特,在一汽大众叫迈腾;我们的帕萨特是全球车型,是中国本土团队研发出来的。

在乐视学到互联网思维

第一电动:然后,2016年,就从上汽大众,跳槽到乐视了。

牛胜福:互联网造车那时候的势头很盛,当时我们的张海亮总已经到了乐视,我也想尝试一下互联网造车究竟是怎么回事,就跟着过去了。我在那边干了一年半,应该说也学习到了很多。    

第一电动:学到了哪些?

牛胜福: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用户思维,一切评判的标准就是用户说了算,用户说你好,你才好,用户说你不好,你就不好。在传统车厂,车卖出去后,服务就终止了。但在互联网公司,把车交给用户,真正的服务才刚刚开始。这点给我的感触很大。

另外,我在上汽大众时,有秘书,有司机,琐碎的事都由他们安排。但到乐视后,一下子变成了普通人,穿T恤,坐飞机经济舱,自己打车。我觉得创业就要有这种心态,平常心,大家都是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总之,乐视的这一段经历,对我的人生也非常宝贵,让我看问题更客观。

2016年,乐视资金出了问题,乐视超级汽车国内的业务基本就停止了,转到美国去了。而我不可能到美国去,我的情怀还是在本土能打造一款可以跟特斯拉媲美的车,可以跟特斯拉媲美,也就是张海亮在发布会上讲的“Dream Car”。

被张海亮打动

微信图片_20181116083646.png

第一电动:新造车势力很多,以您的资历,应该是可以随便挑的。为什么在去年9月加入了天际汽车呢?

牛胜福:造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涉及到一万多个零部件,涉及到几百家供应商、经销商,要靠集团军作战。所以,团队很重要。

张海亮总在上海大众也工作了二十年,他在每一个部门都待过,我本人也是张总提拔的,对他也有感恩之心。我是一个比较实干的人,张总到我们部门以后,也只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提拔了我。他敢于提拔年轻干部,注重实干,这是很打动我的。

而且,张总不仅打动了我,还打动了我们其他兄弟部门的人。所以,不止我一个人,现在天际汽车市场部、销售部、采购部、财务部、制造和质量部门等核心岗位的人,都是上海大众出来的。他们也都是像我一样,带着情怀,来到天际汽车做一番事业。

就像我们当初打造朗逸一样,我们现在打造天际ME7,希望能再造一个大众,在造车新势力造车,能做一个正向的例子。  

创业辛苦,但吸引人

第一电动: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只有短短的一年零两个月,但你们就推出了天际ME7这款车。怎么做到的?

牛胜福:创业的过程很辛苦,但创业路上的一点一滴也是非常吸引人的。

我在德系车企工作了二十年,知道流程标准体系的建设很重要。另外,互联网造车讲究用户思维,用户体验至上,尤其是智能网联带来的用户体验,所以我们要把车打造成一台有温度的机器,这是我们内部首先定下来的方向。

我们想造的车,应该是高颜值的,具有未来的科技感,而且能够跟特斯拉竞争,基于这样的共识,我们开始找志同道合的人。

第一电动:所以你们请来了保时捷的设计师。

牛胜福:对。我们和前保时捷设计师Hakan·Saracoglu先生一拍即合,他在保时捷干了15年,是保时捷9118的总设计师,对于他的高度,我们很认同,而他本人也很想在中国干一番事业。保时捷是德国大众的品牌之一,我又对德国文化比较熟悉,可以用德语交流。

在智能网联方面,张总和我从乐视出来后,在北京成立车联网公司,原来乐视超级汽车的车联网团队是很厉害的,所以我们把核心成员又请了回来。

在传统造车这一块,过去上海大众最核心的团队,也跟着我们出来了。我们现在的造车团队以原来上海大众的人为主,也有来自通用的,奇瑞的,五湖四海都有。

在新能源技术这一块,我们也有上汽背景。上汽新能源做得不错,有一批骨干之前离开了上汽,我们也把他们请了过来。他们很了解上海大众这个团队,对我们很认同。

第一电动:你组建团队的原则是什么?

牛胜福:我不招大牛明星,而是招有一定的专业性,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是有合作精神的人,因为造车是要靠团队协作的。所以,我们招的每一个人,都是对我们很有认同感的。现在我们研发团队虽然人数不多,就四百人,但是这四百人对我们的造车理念,对我们想要什么样的车,是高度认同的,战斗力非常强。

所以,上海大众研发试制样车需要25个月,但我们花12个月就干到了。因为我们这个团队都是为了自己的使命和情怀去干,基本上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之分,是这样干出来的。    

跟时间赛跑

微信图片_20181116083808.png

第一电动:具体来讲,你们这种“天际速度”是怎么来的?比上海大众节约了12个月,节约的时间都来自于哪?

牛胜福:你们觉得快,我们内部团队也感到很惊奇,尤其是Hakan·Saracoglu先生,他也感到非常惊奇。我觉得跟下面几点有关。

第一,我们没走弯路。我们这个团队是在大的造车公司打过硬仗的,知道造车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也非常清楚,我们就想造有品有趣的车,把品质干好,颜值干好,用户体验干好。对于目标和脚下的路,我们看得非常清晰,这是不走弯路的前提。

第二,我们的决策效率高,工作效率高。你可以到我们的办公楼去看,大家都在一层楼,有什么问题,随时站起来互相交流就好了。

比如说我们的造型决策,张总带队下去一看,只要确定方向对口,那就按照这个方向去做。而不像传统车企,每个部门都要对造型发表意见,研发的、销售的、采购的,各个部门总要刷点存在感。但我们主要是尊重造型师Hakan·Saracoglu先生,敬畏专业,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当然,最终批准要经过张总,我们的原则也是可以民主讨论,但当大家有分歧的时候,我们会尽可能尊重Hakan·Saracoglu先生,所以决策效率很高。造型设计方面,哪怕稍微动几毫米,下面的结构就要跟着改,只有前面造型决策效率高,后面才会顺。    

第一电动:在上海大众,要决策一个造型,需要多久?你们又花了多少时间?

牛胜福:他们要经过很多层级,反反复复改,要超过一年才能定。而我们只需要七八个月。    

第一电动:至少省了四个月。

牛胜福:对,这就是决策效率。

第三,我们的团队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加点。每周末,我们都会跟张总开一个项目会,开到凌晨两点钟是常有的事。我们很多人,基本上就没有周末,没有节假日,我本人也是这样,全身心投入。

大家都是为事业而干,而不仅仅为了工作,感觉时不我待,都有一种时间窗口的概念。我们知道传统车厂也会看到同样的方向,但因为它们有自己本身的一些包袱,它可能到2021年乃至2022年才能把车推出来。那么,2019年、2020年对新势力造车就是一个时间窗口,如果不抓紧,错过了,机会就少了,所以大家都有一种紧迫感,都非常敬业,非常拼。

第四,我们选择的供应商,还有技术方案,都是很成熟的。比如电机控制器、整车控制器,都是博世的。而核心零部件的供应商,也源自原来上海大众的体系,他们是经过测试的,可靠性非常高。

我们之所以能够快起来,就是因为上面这几点。

绝不会把用户当小白鼠

第一电动:但外面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你们那么快,靠谱吗?我们都知道,有时候慢,反而是快。

牛胜福:我们也知道标准开发周期是两年半的时间,一般国内的主机厂是三年的时间。但我们是创业公司,要快一点,效率高一点。

我们的项目时间是这样分的,设计占一半,测试占一半。我们的造车文化跟大众一样,是重实践,重测试,在质量标准、性能标准、可靠性、安全性这一块,我们肯定是严格把关的。

我们的整个试验标准,也都是按照德系标准来的。比如说冬天到漠河去做高寒试验,夏天到吐鲁番做高温试验,到青海去做高原试验,我们会到天津检测所做碰撞试验,做电池干扰试验等等。对于所有的整车零部件,我们也都安排了详细的试验大纲,一项一项过。

另外,我们离新车上市,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后面的开发重点就是测试。我们讲究有品有趣,品质和性能首先是要过关的,在德系车企造车二十年,这些都是融入骨子里了。我们绝对不会把用户当小白鼠。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电动汽车用户联盟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5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