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理光:内燃机人才断层将对产业危害巨大
2018中国大学生方程式系列赛近日收官。一个多月前,《中国汽车报》记者在襄阳站赛场采访大赛创始人之一――同济大学教授李理光时,他提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现在的社会言论营造出一种内燃机马上要退出历史舞台的氛围,让很多大学生们感到迷茫。具体表现在,从大赛本身上,有些参赛车队因为经费不足选择了舍油车赛保电动车赛,电动车吸引了大部分学生资源;从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招生方面,报考发动机或内燃机专业的人数太少。这是一个可怕的现象。
近期记者从其他方面也了解到了类似情况。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学院副院长席军强介绍说,原本北京理工大学发动机专业是热门专业,但是近几年报考人数特别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闫建来也表示,目前国内一线重点大学普遍存在内燃机方向研究生招不到学生的现象。高校和行业组织都在忧虑我国内燃机人才的培养问题。
预测:到2050年,内燃机仍将是汽车动力系统主力
虽然未来的汽车动力系统趋势是多元化,李理光认为,从发展上看,纯内燃机汽车会越来越少,但是内燃机在未来几十年中仍会占据汽车动力的主力地位。综合目前世界各国对汽车动力系统的研究和预测,到2050年,纯内燃机汽车约占20%的市场份额,纯内燃机汽车加上混合动力汽车占据60%-70%,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约占20%-30%。
李理光给出了四个理由。
一、从燃料供给上看,到2050年,世界范围内液体燃料的供给量没有变化,其中70%是供给交通领域使用的。相对固体燃料的煤来说,液体燃料是清洁的;
二、现阶段的纯电动汽车实际上还不能支持真正的商业化,是有补贴在支持。取消补贴之后的市场状况还有待观察;
三、电池本身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技术革命,动力电池当前所提供的续航里程和效率不能完全满足汽车的实际需求,因而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燃油汽车;
四、内燃机技术已经在发生变化,结构优化、效率提升、排放降低等,而且还在做零碳燃料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高效、清洁、近零排放的内燃机正在开发和推广应用中。
发展:内燃机也可以实现近零排放
11月9-11日,在江苏无锡举办的首届世界内燃机大会上,苏万华院士介绍了其团队研究开发的柴油机多脉冲燃油喷射高混合率技术,热效率达到45.5%,排放满足国6b要求。同时此次大会还介绍了先进燃烧、高增压、增压小型化、智能停缸、多系统多变量控制、余热回收等新技术。苏万华还介绍了国际内燃机界把有效热效率达到60%作为短期奋斗目标,长期奋斗目标是有效热效率达到85%。
目前,日本在实验室开发的汽油机指示效率已达到50%。预期2030年乘用车汽油机产品有效效率有望突破50%,届时整车油耗接近3升/百公里。以汽车油箱容积60升为例,一次加油可实现近2000公里的行程。这还只是纯内燃机本身的效率提升。如果内燃机与电池、电动机结合成为油电混合系统,据说油耗降低幅度可达30%-50%。
大众排放门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柴油机的状况似乎不乐观。李理光介绍,德国40位大学教授联名在《经济学人》发表文章阐述:大众门事件不是技术问题,是商业问题,排放问题不是技术解决不了,不能因此否定柴油车,柴油发动机也并非走到了尽头。目前,欧洲在进行“零碳燃料”(即碳中性燃料,是利用回收的CO2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电解的H2再合成的燃料)的研究。这项研究的好处是,不用改动汽车现有机械结构和加油站等社会支持系统,只是把燃料变成“零碳燃料”。那么,汽车在运行中就不产生碳排放,不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看起来,这种技术路线更为贴近现实,更容易实现。
呼吁:不能让片面宣传造成内燃机人才断层
“不是工程师却去谈工程师的事情,如同不是医生而去谈治病,极易造成社会的浮躁和基本常识的错乱。”李理光说,“目前在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上,片面宣传汽车的电动化,将影响未来人才的培养和走向。”
电动汽车是我国大力支持的汽车发展方向,国家同样支持高效节能的内燃机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目前,内燃机汽车占据汽车中绝大部分,直到2050年,装有内燃机的汽车仍会占据主力角色。
李理光认为,技术在推进,人才是根基。如果我国内燃机人才出现10年断层,那么我国工业将面临垮掉的风险,这将会给汽车产业造成致命打击。
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经济网,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