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EV晨报 | 中国汽研推出智能驾驶分级测评体系;马斯克或得价值1万亿美元薪酬,TeslaAI开通官微;极氪私有化议案高票通过

要闻

中国汽研推出智能驾驶分级测评体系,首次对智能驾驶能力进行科学分级

9月6日,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近日推出了“智能驾驶金字塔分级测评体系”,首次对智能驾驶能力进行科学分级,为行业提供了全维度评估参考。该体系基于技术成熟度将智能驾驶划分为“安全基线”、“综合优选”和“极智拔尖”三个层级。安全基线层以法规符合性为核心,综合优选层以“好用”为标准,极智拔尖层则针对复杂临界场景开展极限工况测试。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测评研究中心主任李朝斌表示,这套体系填补了国内智能驾驶行业分级分层测评体系的空白,有助于企业开发智能驾驶产品,同时解决消费者选车难题。

image.png

此次智能驾驶测评体系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联合行业内14家单位共同研究共建,目前已在国内多家车企的产品开发中得到应用,100多款主流车型通过体系内相关测评,平均得分较三年前提升了20%以上。

马斯克称AI5芯片为“史诗级芯片”,或得价值1万亿美元薪酬;TeslaAI开通官方微博

第一电动9月7日消息,特斯拉开通“TeslaAI”官方微博,主要用于介绍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智能辅助驾驶、Robotaxi无人驾驶网约车、Coetex计算集群等AI产品。该账号已发布首条微博,展示了Optimus 3人形机器人的外观,其仿生设计手部细节逼真,相比前两代有明显进步。

image.png

同时,马斯克称,特斯拉AI5芯片设计团队完成了一次设计评审,称其为“史诗级芯片”,并表示AI6有望成为最好的AI芯片。三星电子与特斯拉签署了芯片制造协议,将在得克萨斯州新建工厂生产AI6芯片,合同期至2033年。台积电将生产AI5芯片。此外,特斯拉向马斯克提出新的薪酬协议,潜在价值高达1万亿美元,旨在激励他继续领导公司,设定了一系列考核指标,包括扩展Robotaxi业务,提升公司市值至8.5万亿美元。马斯克需完成交付100万台Optimus机器人、2000万辆特斯拉汽车等12个目标。

吉利汽车股东大会以95.14%高票通过极氪私有化议案,年底前有望完成交割工作

IT之家9月5日消息,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股东特别大会以95.14%的高票率通过了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私有化议案。吉利汽车计划收购极氪已发行的全部股份,目前持有极氪约65.7%的股份。此次私有化提案旨在推动吉利汽车与极氪的“大合并”,预计交割工作将在年底前完成。

image.png

今年5月,极氪董事会已成立特别委员会评估私有化提案,该提案由吉利汽车于5月7日提出。合并后,吉利汽车将实现对极氪的完全控股,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提升研发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

国内

宁德时代发布电池领域最高安全等级NP3.0技术平台,神行Pro电池热失控时不产生明火和烟雾

9月7日第一电动消息,宁德时代在德国慕尼黑首次推出电池领域最高安全等级的NP3.0技术平台,并正式发布首款搭载该技术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产品——神行Pro。该技术平台可实现热失控时不产生明火和烟雾,避免因视线遮挡引发的二次事故,具有行业领先的安全性能。

image.png

神行Pro电池提供长寿命长续航版(122度)和超充版(110度),长寿命版可提供758公里的WLTP续航能力,并拥有超长使用寿命,据官方数据,这款电池可以使用12年或行驶100万公里,同时保持70%的原始容量(SOH)。神行Pro电池采用了宁德时代的Wave Cell + CTB(Cell to Body)技术,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六面约束和六面冷却的电池单元。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还使得电池包的集成效率达到了76%,是目前市场上最高的集成效率之一。宁德时代强调,神行Pro电池具有同类产品中最佳的安全性能。

问界M7预订火爆:24小时小订破15万,预售价28.8万起   

9月6日第一电动消息,全新问界M7 5日正式开启预订,预售价28.8万元起。在开启预订的24小时内,小订量突破了150000台。官方数据显示,新车在10分钟内订单量超过2万台,1小时内订单量超过10万台,6小时内订单量突破13万台。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在朋友圈表示,43分钟内订单量突破10万台,远超预期。这款新车的尺寸为5080×1999×1780mm,轴距为3030mm,提供了宽敞的内部空间。在内饰和配置方面,全新问界M7增加了后排娱乐屏(吸顶屏)、7.3L压缩机冷暖箱、主驾零重力座椅等高端配置,旨在提供豪华舒适的驾乘体验。

image.png

预定全新问界M7的消费者在9月23日之前可以享受2000元意向金抵5000元购车尾款的权益。

长安汽车发布自研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系统“天枢”,明年Q3激光雷达精度提升到200线以上

IT之家 9月5日消息,长安汽车在发布会上宣布推出自主研发的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系统“天枢智能驾驶辅助”,并介绍了搭载该技术的启源A06车型。天枢系统主要在驾驶辅助、座舱、底盘三方面引入核心技术,包括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多模态AI大模型、分布式电驱、线控底盘等,实现四轮独立控制,响应时间低至10ms,湿滑路面失控风险降低76%,爆胎瞬间主动稳控方向,0.1秒内修正轨迹。

image.png

长安汽车计划进一步提升感知识别能力,预计明年第三季度将自研卫星架构激光雷达的识别精度提升到200线以上,感知算力提升3倍,成本下降30%,与天枢智驾端到端大模型100%匹配,显著提升在黑夜、跟车、拥堵等极端场景的识别能力。

比亚迪9000吨大压铸线曝光:国产设备、模具由比亚迪自制

第一电动9月7日消息,比亚迪执行副总裁何志奇5日展示了公司9000吨大压铸生产线的最新进展。该生产线通过超大型压铸机,将原本需要冲压、焊接的多个零件一次性压铸成型,实现了从铝锭到成品的完全自动化生产。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显著降低了车辆重量。何志奇强调,设备为国产,模具由比亚迪自制,展现了中国制造业的进步。

image.png

腾势方程豹直营事业部总经理赵长江对此表示,大压铸技术在汽车领域今年将迎来大发展,它将颠覆传统汽车制造工艺。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从后地板、前机舱、电池托盘等逐步拓展至车身中段、座椅骨架、车门框架,甚至向整车白车身一体化方向突破。一体化压铸技术能显著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善车辆性能,随着技术成熟和产业链协同创新,未来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此前,已有多家车企展示或宣传过大压铸技术。例如,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公布的9100吨一体化压铸工艺,赛力斯超级工厂的9000T压铸机,以及东风新能源汽车16000吨一体化压铸工厂的竣工验收。

国际

零跑汽车:全德国门店总数达到109家,Lafa5慕尼黑国际车展全球首秀

第一电动9月7日消息,零跑汽车宣布在德国慕尼黑已有2家门店,全德国门店总数达到109家。在即将开幕的2025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上,零跑将展示其全新个性战略新品Lafa5,这将是该车型的全球首秀。此外,自4月上市以来,零跑B10累计交付已超过50000台,并将首次在慕尼黑车展上市,同时开启欧洲市场的交付。

image.png

去年11月,零跑与Stellantis合资公司取消了在波兰工厂生产第二款电动汽车的计划,转而考虑使用位于德国的Stellantis工厂作为B10电动汽车的替代生产基地。零跑国际合资公司于去年5月宣布正式成立,由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按51%∶49%比例成立,并由Stellantis集团主导,拥有全面的内部开发能力。

Uber豪掷3亿美元投资Lucid,共建自动驾驶网约车队

IT之家9月7日消息,美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商Lucid Motors宣布获得Uber的3亿美元投资,双方将合作开发和生产专为Uber平台设计的自动驾驶网约车队。这些自动驾驶出租车将基于Lucid的电动汽车技术平台打造,并整合Nuro提供的L4级自动驾驶系统,同时借助Uber的全球网约车管理经验。这些车辆计划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工厂组装,并预计在明年开始在美国主要城市投入运营,Uber计划在六年内将车队规模扩大至2万辆以上。

Lucid与Uber的合作将使Lucid在自动驾驶领域与Waymo和特斯拉形成竞争态势。特斯拉已于今年6月在美国得州推出了无人出租车服务,并计划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

OpenAI预计到2029年支出达1150亿美元,重组“模型行为”团队并自研AI芯片减少对英伟达依赖

9月6日,据《The Information》报道,OpenAI预计到2029年的总支出可能达到1150亿美元,比此前预期高出约800亿美元。目前,OpenAI正在自主开发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和相关设施,以推动技术进步并降低云服务器租赁费用。该公司预计今年的支出可能超过80亿美元,比早先预测高出约15亿美元。OpenAI表示,计算成本也是推动资金需求增加的重要因素,公司预计从2025年至2030年间的计算支出将超过1500亿美元。此外,开发人工智能模型的成本也高于此前预期。

同时,据外媒TechCrunch报道,OpenAI正在重组“模型行为”团队。这个团队规模不大但影响深远,负责决定公司AI模型如何与用户互动。OpenAI首席研究官Mark Chen表示,约14名研究员组成的模型行为团队将并入Post Training团队,后者负责在模型完成预训练之后持续改进,是公司更大的研究部门。重组后,模型行为团队将直接向Post Training负责人Max Schwarzer汇报。该团队的创始人Joanne Jang也将转向新的研究方向,她正在组建一个名为OAI Labs的新团队,致力于“发明和测试人与AI协作的新界面”。

此外,9月5日,《金融时报》报道称,OpenAI将与博通开启大规模合作,旨在将其自研的AI芯片量产落地。去年10月,路透社曾报道,OpenAI正携手博通、台积电开发其首款自研AI芯片,并在英伟达芯片的基础上增添AMD芯片,以应对急剧扩张的基础设施需求。今年2月,路透社还报道称,OpenAI将自研芯片视为增强与芯片供应商谈判能力的重要工具。OpenAI首款自研芯片主要专注于AI模型训练,未来工程师计划逐步开发功能更强大的处理器。这一战略不仅有助于降低对英伟达的依赖,还可能为OpenAI在AI硬件领域开辟新的收入来源。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 第一电动编辑部

本文地址: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相关内容
全部评论·0
暂无评论
我要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