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都在抢AI,真正的底牌是整车操作系统
造车就像植树。
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新能源汽车,更加注重的是营造产品的表象,比拼谁的参数高、尺寸大。
这就像一棵树,只注重树的高度,而忽视根的深度,遇上极端天气很容易被连根拔起,而如果要构建一个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更加需要建起茂密的森林。
「建森林」的理念,放在汽车行业亦是如此。
行业人士曾提出,在功能产品向智能产品的转换过程中,如果没有操作系统,芯片再强,都是在沼泽地里起种树。
汽车操作系统是一台智能车的神经中枢,支撑着硬件、软件和车辆功能的控制,对成本控制和汽车的用户体验极为重要,决定了一台车的智能化上限。
东软睿驰总裁兼 CTO 杜强告诉汽车之心,中国汽车行业率先跨进 AI 定义汽车(AIDV)时代,作为具有天然生态属性的操作系统,类似于安卓,AIOS 能够为底层芯片、顶层应用以及整车各类设备提供全面支持和高度适配。
从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视角来看,如果能在 AIDV 阶段率先建立操作系统的核心生态地位,有望为中国汽车行业在未来 10~20 年赢得技术主导权和竞争先机。
而东软睿驰要做的是,将前瞻性的技术去伪存真,完成工程化的普及应用,逐渐聚拢生态合作资源,形成不断扩大的生态合作圈。
东软睿驰之于车企,就像罗宾之于蝙蝠侠,为车企突破行业挑战提供坚实支撑和可靠助力。
01、技术底座,制胜的基础
汽车正加速向智能体演进,背后对底层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伴随 AI 技术与汽车的不断深化融合,汽车行业正从「软件定义汽车」向「AI 定义汽车」演进,这一转变不仅是技术架构的升级,更推动着汽车开发模式、应用生态和用户体验的全方位提升。
过去软件定义汽车,汽车从一个固定的硬件产品变成了可以不断更新的用户产品,汽车硬件成为模块化、通用化的平台和资源池,支撑整车软件多样化开发与部署。
对车企而言,软件定义汽车实现了对功能、系统开发和软硬件的完全控制权。
如今 AI 定义汽车,智能汽车将经历从「功能集成」到「系统级智能进化」的跃迁。
两者的核心转变在于,应用层越来越多的功能将依赖 AI Agent 自主实现,底层着重算力优化与车云通信协调,保证系统的高效与稳定,而中间层 AI 将与 OS 逐步融合,为 AI 应用的高效开发与运行提供全方位支持。
从用户角度来看,相比过去命令式的语音助手,AI 带来了更贴近人类思维的语言处理能力,用户通过模糊指令、多模态等交互方式,实现「所想即所得」的交互体验。
辅助驾驶、人车交互等智能化场景,是 AI 定义汽车技术落地的竞争焦点,而背后的操作系统开发流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以蔚来、理想为代表的自研派认为,如今软硬件迭代速度快,需要更高性能和更灵活高效的操作系统,自研操作系统不仅有利于垂直资源整合,加快功能开发迭代速度,同时还带来单车 10% 的成本下降空间。
理想自研操作系统的导火索是「芯片荒」(2020 年)带来供应危机,而当时的操作系统和全新的芯片适配周期长达六个月,两难之下理想决定转向自研路线。
不难看出,车企自研操作系统的背后,是为了解决芯片适配、开发效率低等行业痛点。
作为对汽车产业理解最深的 Tier1,自然抢先理解车企自研操作系统的本质。
一方面,东软睿驰与芯片厂商在芯片设计阶段就建立了合作,在操作系统与芯片适配之外,更早一步地与芯片厂商展开联合研发。
目前,NeuSAR OS已经适配海内外超过 70 款主流芯片,并能够在芯片量产上市的同时实现同步支持,避免了「新车上市」和「技术量产」之间节奏不匹配的问题。
另一方面,NeuSAR OS 不仅继承了传统 AUTOSAR 层面的全部功能,通过数千万套的量产规模验证其安全稳定性,更开创性地构建了面向 AI 时代的开发框架,支持车企智能化功能的高效开发和快速迭代,让车企实现成本和创新的平衡。
在东软睿驰看来,AI 定义汽车还远未进入存量博弈的时刻,开放、灵活的合作模式依然是车企的「伯乐」——让车企吃到技术迭代快、成本大规模下降的红利。
02、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
什么是一套优质的 AIOS?
站在车企角度,操作系统向下连接着芯片和驱动软件,向上支撑着软件应用生态,涉及车控、智驾、通信不同技术领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优质的操作系统,懂得灵活、高效地利用软件和算法,实现车内各类软硬件的有机联动,从而助力车企高效、便捷地创新迭代整车智能化功能,达成用户的心理预期和诉求——科技够直观,情感有反馈。
如果把这个路径与 AI 定义汽车的路径相匹配,东软睿驰 NeuSAR OS 有三个维度的优势。
第一层是模块化的高效率。
传统开发软件好比是手工作坊,每个功能都得从零搭建,而 NeuSAR OS 提供的模块化框架,实现将 AI 应用的开发转变为「拼乐高」。
NeuSAR OS 通过 NeuSAR AI Framework 中间件,将车内数据管理、模型训练、算力调度等封装到系统层,实现底层公共组件的最大化利用,开发者可快速调用 AI Agent 开发所需的基础服务,降低重复开发工作量。
这种「预制菜式」的开发,本质上是在避免「重复造轮子」,同时也减少约 70% 的 Agent 开发工作量,以及缩短 80% 的开发周期。
从结果上来看,东软睿驰 NeuSAR OS 所实现的功能开发周期,已经从原来的一年降至 1~2 个月。
第二层是对成本的把控力。
李想表示,理想汽车过去每年要付出几十亿元的相关 BOM 成本,以及几千万元的 AUTOSAR 授权费。
换而言之,当价格战成为车企之间的主流趋势后,AUTOSAR 的授权费就变成了「烧钱」的无底洞。
NeuSAR OS 的商业模式,则跑通了成本与创新这一闭环。
一方面,NeuSAR OS 支持多系统协同,为 AI 应用上车提供基础底座,通过降低车企在智能化功能开发过程中的复杂度与创新门槛,实现真正可衡量的降本增效。
另一方面,东软睿驰 NeuSAR OS 目前积累了数千万套的量产上车规模,凭借自身过硬的技术壁垒和丰富的量产落地经验,能够助力车企实现 30%~50% 的降本。
第三层是对车企的开放度。
NeuSAR OS 是一个非封闭,支持技术分层拆解、功能动态迁移的操作系统。即东软睿驰提供软件技术平台底座和软硬件一体化产品方案,车企负责车内系统集成和场景应用创新,彼此各取所长、互相成就。
这就好比大家能获取相同的基础食材,最后端到用户面前的菜,完全取决于大厨(车企)的烹饪手法,满足车企的差异化创新需求。
在杜强看来,整车智能操作系统的核心应该是通用化的、开放的架构,能够有能力支撑车企与各生态伙伴实现创新功能的落地。
如果说传统 AUTOSAR 是刻板印刷术,那么 NeuSAR OS 更像是活字印刷术,是一个不断解耦的过程,针对单个服务提供资源扩展,更新单一模块,最终彻底实现软件独立「生长」。
03、操作系统的终局是「赢者通吃」
汽车行业的研发紧迫感,是由软件价值卷起来的。
创新速度快、量产速度快是重要赛点,从长远视野看操作系统的市场局面,并不是「多点开花」,而是「赢者通吃」。
第一个印证,AI 定义汽车将是车企的生死命题。
有行业人士表示,未来三年,AI 定义汽车将经历「技术爆发-生态整合-用户体验升华」三个阶段。
这也意味着,AI 会成为下一代智能汽车的基础设施。
在东软睿驰看来,AI 定义汽车核心在于汽车如何融合 AI 能力,构建汽车 AIOS 和掌握数据安全。
对于车企而言,NeuSAR OS 就像是一个开放、标准化的技术底座,提供了完整的工具箱和合作思路,助力车企以低成本、高效率接入 AI 时代的核心技术。
第二个印证,是底层技术的趋同性。
AIOS 让智能汽车更好地理解用户、服务用户,靠的不是一把子砸钱下去的草莽劲,就像米其林级别的餐品,绝不是把各种昂贵食材堆成山就完事。
一套优质的 AIOS,是能在安全性、可靠性、开放性、可扩展性、易用性、成本和自身能力间,达成精妙平衡的同时,提供市面上罕见的价值主张。
车企自研操作系统目前基本处于早期探索差异性阶段,而未来底层技术将逐渐趋同,共性问题将沉淀到横向的生态中,车企更聚焦于解决差异化的创新层面。
杜强认为当前软件供应商与车企自研之间仍是互为补充的关系,但未来更有可能演进为一种生态化分工格局,各方在协作中形成清晰的边界与价值定位。
第三个印证,千万级出货量将是上桌的门槛。
在 AIDV 时代,汽车 OS 的核心需求,无外乎两个字,稳和快。
操作系统强调的是量产实践,玩家们只能靠量产案例证明产品的稳定性。
早期欧洲 AUTOSAR 供应商之所以垄断市场,就是因为有大量的案例背书,车企则力图求稳定的供应商,避免产品被召回的风险。
杜强表示,如今 NeuSAR OS 已经进入规模化量产的阶段,其数千万套装车量产成绩,证明了东软睿驰能够提供高可靠、高安全的底层能力,至少保证车企能放心应用上车,更不会出现故障召回。
另一层「快」则体现在量产速度上。
据公开资料显示,东软睿驰核心产品已在本田、广汽、长安、东风岚图、吉利、一汽红旗、比亚迪等多家车企搭载落地,在60余款国内外车型中量产应用。
有人认为未来三年将是智能汽车「二战」结束的最后三年,操作系统市场也不例外,未来将进入存量博弈的时刻、「你多我少」的竞争。
东软睿驰思考的是,如何朝着冰山之下的多方协作和技术沉淀的方向,做大操作系统蛋糕,这也是与各生态伙伴构建开放生态圈的重要意义。
一家 Tier 1 能走多远,取决于能否把握智能化大潮的方向,在行业生态中找准定位。
这种打法或许不够性感,但却印证行业一个说法:没有操作系统的 AI 狂欢,终究是沙滩上的城堡。